山坳一隅,经过加工、包装的一盒盒天麻礼品装,正从天麻加工厂运出。作为储备林林下仿野生种植的天麻,它们因食药同源的特性成为人们的馈赠佳品。
5年来,中林集团重庆国储林项目立足建设储备林主责主业,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三变”改革,探索出了“林地流转收益、就近就业务工、林木采伐分红、林业产业带动”四条增收路径,强力助推大巴山区乡村振兴。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县森林面积359万亩,森林覆盖率72.8%,活立木蓄积量1800万立方米,后两项指标位列重庆第一。
林业资源富集区如何更有效地盘活闲置林地和荒山,为集体和村民带来更大增值空间,进而赋能乡村振兴?
中林集团重庆国储林项目在此布局落子。城口县委、县政府与重庆林司共同组建国储林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专班,建立月调度、专题会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重大问题。编制《城口县国家储备林项目总体规划》,印发《城口县集体林地经营权证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城口县国家储备林项目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同步统筹整合天然林保护、国土绿化提升、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林业政策及项目支持国储林建设。
城口县以8.34万亩国有商品林地入股重庆林司,共同注资成立国储林项目公司——城口县大巴山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林地收储、施工建设和产业运营。
很快,当地依托农村集体经济“三变”改革和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银行主推、农民主力”四方联动,推进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
47岁的杨友江是双河乡硝水坝村5组村民,如今,他与妻子参与了国储林项目森林抚育工程务工,每年可获得劳务收入1万余元。2020年,他家流转47.1亩林地进国储林项目,自此,每年都有1884元的流转费用进账。像杨友江一样,通过国储林项目实现增收的农户,城口县有1万余户。
除了林地流转收益、就近就业务工,林农还能得到林木采伐分成。根据年度林木加工计划,每年新增农民林木采伐分成150万元,实现林木加工产业产值30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60个。
截至目前,当地已经完成林地收储70万亩。通过实施国储林区中幼林抚育、改培、新造和林下产业等项目,每年可安排就业3000余人,增加农户劳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城口县位于大巴山南麓核心地带,生态资源丰富,典型的山地气候,优良的自然环境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孕育着高品质的天然绿色中药材,有“大巴山药谷”之称,境内可供开发的中药材达上千种。城口县国储林项目区海拔均位于1400米以上,是天麻最佳适生区,同时天麻作为食药同源两用的生物产品,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过实施国储林+N挖掘林地资源综合价值利用,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生态富民,是实现国储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收储林地的过程中,我们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利用好‘大巴山药谷’,发挥国储林效益,实现生态富民,助推乡村振兴。”重庆林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国储林项目立足实际,以发展天麻等中药材林下种植为抓手,千方百计拓展林农增收路径。
2023年,1200亩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周溪乡龙丰村建成。“光是春天天麻播种我就挣了2000多块钱。”周溪乡龙丰村村民鲁清贵算了一笔账:自家林子加入了国储林项目,每年每亩有40元收入,平时还能参加林子改造、森林抚育务工,又有一笔务工收入。从播种下地到成熟采收这段时间,他负责看护仿野生天麻林地,每月能领2000元工资。到了天麻采收时节,他每天还能拿120元的工钱。算下来,一年稳稳当当二三万元。
仿野生种植天麻工序杂、程序多,从选种、育种、管护到采收,都需要大量人工,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像鲁清贵一样,收获时节,每天都有40名村民在基地采收天麻,采收务工的时间可达两个月。
同时,企业通过保底收购、免费培训等措施,调动村民积极参与发展天麻产业。得到实惠的不仅仅是村民,企业愿意投资,自然也是看中了这里丰厚生态资源本底下蕴藏的光明“钱景”。
“这里海拔较高,温度适度以及林地资源都比较适合天麻生长,种出的天麻个头大、药效好。”重庆大巴山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守宝介绍,基地2023年天麻总产量达500吨,总产值超过1500万元。
大巴山公司通过走“深加工、精包装”的发展道路,以打造林产品产业链建设精品为重点,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多个企业合作创建林下特色品牌,逐步实现产销“一条龙”。截至目前,当地已建设林下中药材产业基地,主要有天麻、大黄、独活、黄连等,盖起了天麻全产业链加工厂,实现多种经营总产值7000多万元。
村集体经济,也在国储林建设和国储林+运营模式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壮大。有的村通过自办产业基地找到了增收路径。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承揽建设业务“鼓起了腰包”。高观镇施礼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揽大巴山公司连翘基地建设业务,仅去年一年就实现工程收入25.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