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时村营乡小屯洼村农民抢抓农时播种生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图为从空中俯瞰,农民在播种生姜(无人机拍摄)。
“这生姜可是俺们村的‘金疙瘩’,有了它,不仅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还带着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呢!”得到实惠的村民们这样说道。土地流转大户王海建经过多方考察选择了生姜种植,他从山东聘请了技术员后,带领村庄留守老人、贫困户等剩余劳动力经过两年实践,于2018年终于获得成功,每亩纯收入达到10000多元。图为从空中俯瞰,农民在播种生姜(无人机拍摄)。
小屯洼村属丘陵地带,多为沙土地,较为疏松肥沃,过去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不适合大型农用机械作业,村民“劳作难”,粮食“出地难”,而沙土中含丰富的有机质,较适合生姜的生长,且生姜从11月中旬收获,可以挑选价格最高的时候出售。比如生姜收获的时候价格低,可以把生姜储存在地窖里,等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图为农民在插拱条,准备给生姜盖膜(无人机拍摄)。
俗话说“春种一块姜,冬收万块子”,在磁县时村营乡小屯洼村的生姜种植基地,播种、填土、覆膜,姜农正忙的热火朝天。仿佛可以看到下半年时,堆堆黄澄澄的“姜山”,充满了丰收的气息。图为农民在播种生姜。
“我们学习先进技术,投资25万元建起了一座可储存80万公斤鲜姜的地窖,把基地当年刚刚收获的生姜储存起来,一部分分期销售,一部分作为姜种,准备第二年开春再扩发种植规模,大干一场。”在磁县时村营乡小屯洼村,生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海建说,“今年元旦,窖藏的新姜就迎来了销售旺期。图为农民在播种生姜。
“种上二亩姜,顶个小轧钢”在小屯洼村口口相传。“以前地里都是种小麦玉米,靠几亩地为生,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种生姜,一年干7个月,种姜、施肥、除草、收割等等,每天60至80元的收入,比以前种玉米强太多了。”正在播种生姜的55岁的贫困户吝现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图为农民在播种生姜。
从卖嫩姜到出售窖藏老姜,从传统种植到特色种植,从一年收获一次到每两个半月就能销售一次,贫困户的腰包鼓了,心里也是乐开了花。图为农民在播种生姜。
“2016年,经过市场考察,发现种植生姜不仅效益高,而且不损害土地,2017年开始流转土地,便开始种植生姜。2018年姜的价格呈明显上涨趋势,每亩生姜的平均产量是8000斤,每亩纯利润达1.2万元,收益相当可观。”磁县生姜种植基地的负责人王海建满脸喜悦地说。图为农民在播种生姜。
王海建说,为解决鲜姜的储存问题,他也下了一番功夫,在基地建起了地窖,帮助姜农储存鲜姜,在储藏窖下姜前,先杀菌,杀毒,用砂粒拌大姜储存宝粉剂,每隔2-3层姜撒一层,直至填满整个储藏窖,最后用拌药砂粒全部封住口部,以防姜腐烂。图为农民在插拱条,准备给生姜盖膜(无人机拍摄)。
据王海建介绍,他所种植的生姜品种为“面姜”,产量高,肥胖细腻,肉厚多汁,颜色光鲜。种植方式上采取成方连片种植,统一供肥、采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以此来降低投入,大大提高了产品产量,产出的生姜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图为农民给刚播种的生姜覆膜。
近年来,磁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助农增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进、逐步推广和优惠奖补等措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姜种植,公司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合同,确保农民有稳定收入。目前,小屯洼村先后安排周边村群众10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带领全村和周边群众30余户贫困群众种植生姜脱贫致富。图为农民在播种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