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凌晨4点左右,梁有恩就开着他的货车出发了,把800多斤到上千斤平菇送到县城的5家农贸市场。早市,是农贸市场一天中生意最好的时段,所以他必须在早市开始前把货送到商贩摊位前。
今年48岁的梁有恩,是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人,是一个坚持了16年平菇种植的大户和技术能手。每年种植20多万斤平菇,产品牢牢占据县城5大农贸市场和几家大超市的供货主导地位,并销往邻近的思南县。
12月15日,记者跟随神仙庙村的驻村干部一起走进梁有恩的一个蘑菇大棚里,他正在给菌棒去除两头的密封纸,“你看嘛,报纸都被顶起来了,说明里面的已经长出小蘑菇了。”梁有恩揭开一张纸,里面呈圆形分布的几十朵小蘑菇就出现在记者眼前。“一天一个样,过个10来天就可以采了。”。
去年2月3日,梁有恩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石阡县梁有恩家庭农场”,注册家庭农场后可以享受到国家的一些相关补贴。今年他已经拿到了5万元,这笔钱,他按照相关要求,全部投入到平菇的种植中。
按规定,如果注册种植蘑菇的家庭农场,每年的菌棒使用量必须达到5万个以上,这是一个硬指标。这难不倒他,早在5年前就达到了,“现在我每年的菌棒应该有10万多个。”!
那一年,父母两人多病,这个好了那个又病了。在浙江温州建筑工地上打工的梁有恩,必须要赶回来照顾,短短几个月内,他已经往返多次,“赚的一点钱都花在来回的车费上了。”于是他决定不再外出,在家创业。
20世纪90年代在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农学相关专业就读过的他,最后决定到遵义市湄潭县学习平菇种植。一周后,他带着自己学习过程中做的几个菌棒回到家中试种植,结果取得成功。从当年9月起,他就走上平菇种植这条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06年开始时,他每天种植出30斤左右的平菇,拉到龙塘镇上去零售,每斤只能卖0.5元,这样算下来一天15元左右,一个月收入四五百元,“开始收入是有点少,但想想在城市里打工的其他人,很多每月也才300多元,他们还照顾不了家中。也就想通了。”后来,每天四五十斤、五六十斤,逐渐增加。
2007年,平菇的单价上涨到每斤0.8元,2008年则涨到1元,2009年起,每斤的价格稳定在2元以上。同时,随着名气增加,他的销量也在增加,每天可以轻松卖出上百斤。
算下来,2009年后,每月他有五六千元收入,比很多人在外打工强得多,他觉得自己的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2010年后,随着规模的扩大,他的经营形式转为批发,并且把产品销售到县城,直至覆盖县城平阳社区农贸市场、中心农贸市场、华源农贸市场、鸿源农贸市场、泉都幼儿园临时菜场等5个农贸市场和几家大的超市。石阡县域内的平菇产品,多数也由他供应。此外,他的平菇还销售到了思南县城。
石阡县城的5大农贸市场,只有两个平菇供货商,梁有恩的产品占了绝对优势,也受到了商贩和顾客的好评,“我们在他供货的摊位上购买,他家的平菇要更香一些,而且我们实地考察过,他的种植原材料全是粮食,没有添加其他东西,吃起来也放心。”石阡县城一位开餐饮店的李女士这样评价。
在送货的头一天,农贸市场商贩和大超市采购部负责人,就会在微信上给他下订单:“我要20斤哈。”“我今天要30斤哈。”“我今天多要一点,要35斤哈。”。
他粗粗算了一下,每年保守也有六七十万元的毛利,净收入也有三四十万元。从事平菇种植10多年,有了稳定且较高的收入,父母每年看病的花销对他而言,已不是一个难题。
即使条件一般时,他也一向重视孩子的教育,在通过种植平菇经济条件改善后,他把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送进县城一所私立学校读初中,享受到较好的学习资源。最终三个孩子读完高中都考上了大学,成为他的骄傲。
16年的蘑菇种植过程中,他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和向别人请教,这些年,他早已经掌握了从菌种种植到平菇种植的全套技术,并且把技术教给了一些有志于这一行的年轻人。
这些年他,梁有恩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平菇大王”。但是他坚守初心,始终只用纯粮食用作种植平菇的原料。
他介绍,他的菌种是用稻谷生产的。菌棒原材料则是棉籽壳、玉米芯、稻草、麸皮、豆粕、菜油饼和小麦。菌棒原材料粉碎混合在一起后,用油纸包成一个个几斤重的原始菌棒,再在两侧滴入菌种后密封起来,一个完整的菌棒就做好了。放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大棚里几个月,就可以种植出平菇。
致富后,他想到的,是力所能及为家乡发展带来一些帮助。目前他请的两个固定工人中,其中一个此前是村里的困难户,有了固定的工资,他们家里的经济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石阡县一些地方的物资供应也一度出现了紧缺,于是他决定,把种植的平菇全部捐出去。前前后后总共捐了8次,总数达到5000斤左右,对缓解石阡县城的物资供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刚过去的11月,他还联系到县红十字会,捐出400多斤平菇到抗疫前线保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从独自探索种植技术到成为“平菇大王”,梁有恩始终在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