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第14个关注“三农 ”的一号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文件内容重点锁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但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明显,相当数量的优秀科研成果在获得一堆获奖证书后被束之高阁的情况突出。如何让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让科研成果更接 “地气”?各科研院所都有哪些好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为此,中央电视台记者崔绍影协同多家媒体,与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孙洪武一道,走访了江苏沿江地区科研所的多个成果示范基地和科技推广服务点。
海门县悦来镇裴蕾村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专家驻点服务村,芋艿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素有“千年人参、万年芋艿”的美誉,但过去当地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种植芋艿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高。在驻点服务过程中,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根据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发展需要和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与裴蕾村村委会联合开展“海门香沙芋艿轻简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行种植技术难点攻关与示范,边试验、边培训、边示范、边推广;科研人员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组织当地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让村民听得懂、学得快、用得好。经过精心的试验示范,目前,该镇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门香沙芋艿轻简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芋艿产量年均增幅已达36%以上。“有了农科所的帮助,我们的芋艿产量大大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种植积极性更大了。” 万年镇副镇长张建新言语中充满了感激。
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党委书记邱启程告诉记者,他们采用这种进村驻点的一对一科技服务方式,通过面对面地现场指导,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老百姓真正地掌握最新的农业科研技术,让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也能学得会,用得上,给农业生产增效益。
在江苏如皋的一家现代农业园内,长势良好、提前三个月就开花结荚的蚕豆引起了在场每位记者的好奇。面对记者的诸多疑问,江苏沿江地区科研所蔬菜研究室研究员吴春芳道出了它的神奇。
原来,普通蚕豆的成熟期一般是在五月份,在其生长期内必须经历一次“春化”的过程,所谓春化是指农作物在苗期需要经受一段低温时期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受这种“冻一下”才能开花结果的生长条件的限制,千百年来,蚕豆的种植期和成熟期都很难被改变,为了突破蚕豆种植的传统瓶颈,提高蚕豆种植的效益,吴春芳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成功研发出人工春化蚕豆种植的方法,从而改了变蚕豆的生长期限制。春化蚕豆具有花芽分化提早、结荚率提高、结荚部位降低及产量增产极显著等特点,移栽时间8月底至元旦前均可,蚕豆鲜荚可以从12月至翌年5月初近6个月均衡上市。“人工春化技术”加上配套的设施高效栽培技术,鲜荚产量还比露地提高50%以上。为了研发该项技术,吴春芳曾自已租了几亩地种蚕豆做试验,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以后,依然“着了魔”似地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目前,蚕豆芽苗人工春化处理方法、蚕豆芽苗移栽方法等7项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春化蚕豆的相关成果还获得省、市科技奖等3项,制定地方标准近10项,在全国建立80个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孙洪武副院长深有感触的对记者说:我们院有许多像吴春芳这样优秀的科研人员在一线默默奉献,他们非常不容易,李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我们将继续围绕科研人员所想所盼落实好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出台针对性措施,做好服务,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让我们的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科研,让我们的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正确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农业科研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要更精准地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髓。江苏沿江地区科研所这种科研项目接地气,科研成果让农民收益的做法值得推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一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才能让科技在田野里生金。(央视记者 崔绍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