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渭南乍暖还寒,露天葡萄树尚未发出新芽。身为临渭区葡萄研究所所长的王录俊没有闲下来,他一边继续搜罗葡萄新品种,一边准备着葡萄春季管理的云课堂课件。
3月10日,王录俊收到了从外地寄来的葡萄新品种。因为还没到栽植葡萄苗的最佳时间,他需要对这些“新客”临时保管,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假植”。3月11日下午,他把葡萄新品种带到位于临渭区下邽镇的试验站。
这个葡萄试验站是2014年建设的,面积30亩,分杂种苗播种区、种质资源区、展示区、采粉区四个部分。从外观看,它和普通葡萄园区别不大,一旁“科学技术部临渭葡萄国家级星创天地”“陕西省果业管理局渭南葡萄试验站”“渭南市葡萄产业化专家工作站试验示范基地”“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研究所葡萄种质资源圃”的牌子让它不凡。
“我们从2014年至今引进了117个新品种,从2016年开始杂交育种,先后开展了20多个组合,目前创制的新种质达到200余株,其中一部分已在2020年挂果。按照目前的进展,有望在两三年内审定2—3个品种。”王录俊指着身旁的葡萄树自豪地说。
王录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业的毕业生,1998年开始在临渭区做葡萄新品种引进、筛选、配套管理技术集成和推广工作。当年,他将红提葡萄引进到临渭区,随后在下邽镇见庄村试种成功。
每一个葡萄品种引进后,王录俊都要观察5—8年,将表现好的总结编写配套管理技术,然后向农民推广,将表现不好的留10株左右作为种质资源,为培育新品种用。目前,在王录俊引进的100多个葡萄品种中,红地球、夏黑、维多利亚等12个品种已成为我市葡萄产区群众主栽品种,带动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由不足1万亩发展到26万余亩,辐射带动全市葡萄种植面积由起初的两万亩发展到现在的52万余亩。
经过反复试验,王录俊摸索创新出“Y”形架和“三带”整枝架型技术,不仅能使葡萄成形快、结果早、品质好、丰产稳产,还克服了葡萄被灼伤的难题。该架型技术被省科技厅列为重大科技创新技术立项支持,全省推广面积超60万亩。
红提葡萄还有一个致命弱点,成熟期遇雨容易裂果、霉变。2014年秋季,渭北一带遇到持续半个多月的秋霖天气,当地大面积红提葡萄因没有避雨设施而损失惨重。2015年,临渭区政府大面积推广葡萄遮雨棚,并给予每亩300元补贴。而这一葡萄设施避雨栽培技术正是出自王录俊之手。
“葡萄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的好处在于防病、减少裂果、减少农药、减少劳力,这些可以让每斤葡萄增收2—3角钱。但最重要的是可以让葡萄延迟错季上市近50天,让每斤葡萄增收1—1.5元。”王录俊说,截至2020年,他们已累计在渭南市推广避雨设施栽培40万亩,按照多年平均亩增收5600元以上,40万亩估算年累计增收22亿元,同时平均减少农药施用量和次数68.5%,每亩节支和减少病害烂果损失约1835元,估算累计节支7亿元,两项合计累计增收节支总额达到29亿元,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习高度重视种业问题,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王录俊深知种子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算好品种?在王录俊看来,一个好品种,既要专家说好、果农说好,还要客商说好、消费者说好。在引进新品种和杂交育种过程中,他逐渐将研究方向聚焦在带香味、颗粒大、甜度高、抗逆性强、容易管理、耐拉运的葡萄品种。
2020年,王录俊把葡萄种质资源圃建设及新品种展示示范园生产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引进丛林玫瑰、红阳光玫瑰等8个新优品种,淘汰经试验不适宜的品种;带领研发团队完成杂交组合4个,分别为魏可*玫瑰香、新郁*玫瑰香、新郁*阳光玫瑰、早黑宝*玫瑰香;已移栽的杂交苗长势良好,部分已挂果。在新品种推广方面,筛选出优良品种6个,重点在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合阳县等地推广阳光玫瑰、紫甜无核、夏黑、新郁等新优品种两万余亩,让我市的葡萄种植结构日趋合理。
“杂交育种是一项很漫长的工作,王所长很有耐心,对我悉心指导,手把手教,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能培育出更多优良的葡萄品种。”王金锋是临渭区葡萄研究所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是葡萄杂交育种,在王录俊的指导下,他收获不少,获得首批渭南市“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支持。
按规定,王录俊2020年已经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然而,他至今仍奋战在渭南葡萄产业研究一线,为葡萄“造芯”,让葡萄“生金”。他说,要继续开展杂交育种,力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葡萄品种,为渭南市乃至陕西省,甚至全国葡萄种业新品种的研发和杂交育种作出新贡献,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