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回龙湾山场,林木葱茏,空气清新。走近一根横在地面、约10米长的腐木前,吴兴龙用脚踩住木头,手起斧落,在树皮上依次剁出斧痕,落斧深度、间距恰到好处,“8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无意中发现空气中弥散的真菌孢子,驻留在朽木刀痕上能长出香菇,经过屡次试验,逐渐探索出‘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
作为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回龙湾山场的菇农,吴兴龙对祖先流传下来的剁花法香菇栽培技术引以为傲,“这是庆元‘林—菇共育技术’中最传统的生产方式,沿用至今。”!
吴兴龙介绍,用这种方法培植的香菇,纯天然、无污染、口感好,而适当间伐枝叶繁密、遮挡其他树木生长的老树,能为更多小树生长腾出空间。山场里丰富的菌菇资源使砍伐后的枯木加速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又为森林更新提供肥力。
林生菇,菇养林,林菇共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数百年来,庆元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从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演化升级,形成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2022年11月,“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7月,国家主席习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时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林菇共育带来新变化:2022年,庆元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697万立方米,较10年前增加851万立方米,林菇共育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县食用菌产业产值达50亿元,较10年前增加34亿元。
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着哪些奥秘?在传承保护中又有哪些新发展?近日,记者走进庆元县一探究竟。
以剁花法为代表的传统栽培技术,实现森林保育与菌菇栽培的和谐共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雨后的回龙湾山场,雾霭渐渐退去,一缕缕阳光透过层层密林洒向大地。吴兴龙像往常一样,拿着斧头上山了。
记者紧随其后,沿山中溪水溯流而上,前往海拔500多米的剁花法香菇栽培示范基地。年近七旬的吴兴龙步伐平稳,边走边介绍:“我们在基地用剁花法培植香菇,产量虽不高,但品质很好,等会儿上山就知道了。”。
山行约1小时后,一座简易木屋映入眼帘,屋内放着木床和烘干香菇用的架子。木屋被当地人称作“菇寮”,既供菇农种菇时居住,也兼具烘干香菇的作用。
菇寮不远处,几根20多米长的木头横在地上,上面布满青苔,一道道斧痕中已长出大小不一的香菇。“这就是通过传统的剁花法生长出来的香菇,色泽亮,个头大,营养价值高。”吴兴龙熟练地用手轻轻一摁,香菇便被采摘下来,将其捧在掌心,混合着清新雨露,散发出阵阵清香。
“森林中的天然孢子在斧痕中萌发,逐渐在树皮内形成菌丝,再经过两年多生长,最后长成香菇。”吴兴龙边说边演示,“这听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可不容易。就拿‘剁花’来说,斧面要与木头表面垂直,每隔三四寸剁一个划口,不同树种,划口的深浅、方向、疏密等也不一样;相同树种,老树、空心树、烂心树等要剁得稍深一些。剁得不好,香菇就长不出来。”。
“菇农间流传着‘枫树半粒米,橄榄洋钱边’的谚语,意思是要剁到半粒米或一块银圆边的深度。”吴兴龙比画道,“每一次挥斧,力道都要把握精准,有些树种剁的深度需精确到毫米。”。
剁花法培植香菇,包括选场、做樯、剁花、遮衣、倡花、惊蕈、采菇、焙菇等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讲究。”吴兴龙介绍,“拿‘做樯’也就是选树除杂枝来说,制菇一般常用树龄长的栲树、枫香等,伐木作业时要先剔除枝丫,防止树冠倒下时压损幼树,同时让菇木充分接触地面,吸水保湿。”?
每年立冬后到次年清明是山里种菇的好时节,吴兴龙常会在这时外出种菇,既为扩大种植规模,也能把种菇技术带出去,“我16岁时就跟着人种菇,冬天进山,春天出山,一待就是好几个月,长年累月,练就了现在的手艺。”!
不准用毒药、不准用鸟枪、不准杀生,进入菇山“三不准”的规矩,吴兴龙始终铭记于心。“香菇培植、生长过程中,要严防森林里的鼠类、鸟类等偷吃、啄食。除了加强巡护外,我们还常把浸润了牛油的猪皮挂在树上,用猪皮散发的异味驱赶食菇动物。”吴兴龙说。
“尊重生态,保护生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记者同行的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主任叶晓星说,这是菇农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自觉坚守,也是“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要义。
“菇农世代传承的剁花法栽培技术,在80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与大自然达成了默契,坚持‘伐大留小、伐密留疏、间伐取材、轮换迁场’,合理控制采伐强度,推动实现可持续经营。伐倒的菇木不搬出山林,就地腐烂,为林木再生长、森林更新提供肥力。”叶晓星说,“以剁花法为代表的传统栽培技术,实现了森林保育与菌菇栽培的和谐共生,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
走进回龙湾山场的另一片密林,不时可见整齐堆放着的一根根1米左右的木段。木段上,菇农先前凿下的一个个小孔内冒出了不少香菇。
“这是采用段木法栽培香菇。”吴兴龙向记者讲解段木法栽培技术:将木材截成1米左右的木段,放至半干后打上洞眼,按照“井”字形堆放,再将食用菌菌种植入打好孔的段木穴中,用石蜡、树皮等封口,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定期由内向外、自上而下翻转…....
“剁花法属于天然栽培,香菇生长周期在两年以上,后来发展的段木法属于‘半自然’生产,在人工介入下次年就能生菇,产量是原来的2至3倍。”叶晓星说。
不用在整根大木上培植,段木法的发展创新,让当地越来越多的菇农可以走出深山,在日照充足、空气流通的场地养菇。生产规模、产量都扩大了,但取之于林、用之于林的理念始终没变。
“我们避免砍伐珍稀树种,坚持砍伐量少于生长量的原则,多选择长势较差或利用价值较低的空心树、烂心树,砍伐时把树木砍口斜着砍成锥形,以便新的枝叶萌发。”吴兴龙说,砍下的段木能重复使用好几年,腐烂后还能用作肥料还山还林。
不只段木法,庆元县坚持在守正创新中发展,这些年不断涌现出新的栽培技术,形成从剁花法、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完整演化链。
寒冬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屏都街道蔡段村的宏鹏家庭农场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挑拣新鲜的香菇。“天冷,菌棒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农场负责人胡惟鹏换上工作服,套上雨靴,走进菇棚,仔细叮嘱工人们制菇的注意事项。
与许多庆元人一样,胡惟鹏家是世代菇农。耳濡目染,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不到20岁的胡惟鹏便开始种香菇。不同于祖辈,他现在使用更多的是代料法栽培技术。
“和剁花法的自然生产、段木法的‘半自然’生产不同,代料法更像是‘仿自然’生产。它以木屑、秸秆等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基,以此代替传统木材。”胡惟鹏说,“培养基养分一年内能基本消耗完,生物转化率达到90%以上,有效提升了香菇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不仅如此,菌棒制作、接种、出菇管理、采摘等环节对环境和劳动力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以前多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山种菇,现在妇女、老人都能参与,在家门口就能种。”胡惟鹏说。
新技术,是传统技艺的延续发展。胡惟鹏带记者参观农场搭建的现代化菇棚,“菇棚的部分设计灵感源自剁花法中‘遮衣’的技术环节。”。
“孢子生长喜欢阴凉环境,所谓‘遮衣’,就是把树枝、树叶等覆盖在菇木上,防止阳光暴晒。”胡惟鹏说,“我们在菇棚顶搭设一块遮阳板,根据温度、光照随时调节倾斜度,就是更好地发挥‘遮衣’作用,为香菇生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新技术,也秉持着生态环保理念。“我们生产的菌棒以木屑、麦麸、少量石膏粉为主要原料。”胡惟鹏介绍,制作木屑所用的木材是由本地农户从阔叶林中间伐而得,砍伐的区域、时间、数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由县林业局统一审批。
菌棒生产的厂房里,灭菌灶、装袋机、蒸汽炉等设备高速运转。从拌料、灭菌、打孔到接种,菌棒生产的各项工序均实现了标准化、自动化。厂房外,工人们对产出的菌棒有序进行覆膜、倒垛,一根根套着香菇菌袋的灰白色菌棒被整齐摆放在放置架上。胡惟鹏告诉记者,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食用菌生产已逐步迈向标准化、规模化,“农场日产菌棒约5万个。”。
叶晓星介绍,庆元县近年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食用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建立完整的回收机制,定期安排专人回收菌袋。“目前,用户购买一个菌袋1角钱左右,我们回收的价格是一个菌袋4分钱,既可以防止污染,回收后的菌袋加入部分新原料,又可以制成新的菌袋,实现了废料再利用,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为守护好‘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叶晓星介绍,林菇共育区森林覆盖率多年来保持在90%以上,2022年全县食用菌生产量达到1.25亿袋,食用菌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菇农年人均产值约4.7万元、年人均收益约3.1万元。
在位于庆元县荷地镇黄沙山的伟青家庭农场夏菇种植基地,菇棚里工人们正忙着接种菌棒,来自丽水市的直播团队则在跟拍生产过程,为夏季出菇预售带货…...
85后吴飞伟是基地负责人,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他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栽培反季节香菇,“冬天一般是香菇的采摘旺季,我们把基地选在黄沙山海拔约1000米的区域,利用低温、阴凉的环境优势,冬季接种,夏季出菇,弥补了市场空当,提高了经济效益。”...
记者跟随吴飞伟攀登黄沙山,来到千亩高山茭白种植基地,层层叠叠镶嵌在山间的梯田映入眼帘,与灰瓦白墙的农家房屋相映成景。“到了春耕时节,香菇菌棒剩余物是梯田茭白的天然有机肥。茭白成熟后,茭白叶能做成青贮饲料喂养牛羊,牛羊粪便又能还田还林,形成良性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吴飞伟说。
在庆元县,许多村落依山傍水,潺潺溪流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水源并调节水文气候,独特的山地生态资源为食用菌栽培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沿山坡等高线,村民们在森林与村落间的平缓坡地因地制宜修筑少量梯田,种植蔬菜粮食,扩大农业生产又保持水土,菌物生产废料也实现循环利用。
“不只是林生菇、菇养林,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村民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发展了以‘林—菇共育技术’为中心,森林保育、菌菇栽培、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在更大层面丰富拓展了‘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推动形成森林、梯田、村落、河流和谐共生的生态景观。”叶晓星说。
这样的生态景观,提升了生产效益,推动了农旅融合。地处庆元县东部的贤良镇,群山起伏,层峦叠翠,曲折绵延的梯田风光随处可见,生态循环农业搞得风生水起。在镇里岱头林场一片占地60亩的竹林中,一段段1米多长的木头整齐摆放。竹荫下,红褐色的菌菇冲破木段表皮,细长的菌柄撑起圆圆的伞盖,将森林景观点缀得更加丰富多彩。一些游客驻足参观,了解段木法香菇培植工艺。
“虽然过去在菇棚里见过人工栽培的香菇,但没想到这么普通的木头,能长出这样饱满的香菇,用剩下的废木、产生的菌渣还能还林还田,真长见识!”第一次来贤良镇,福建游客陈庆茹倍感新鲜。
山地农林复合生产系统,带富了贤良镇。镇党委书记李一娇介绍,镇里开设了20多家民宿、农家乐、特产店,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全镇生态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60多万元。
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近年来,庆元县精心打造林菇共育文化体验之旅等10条旅游线路,不断释放农业文化遗产的衍生价值。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叶其娇介绍,2022年,庆元县森林景区接待游客约113.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亿元。
身着劳动服饰,30多位制菇师傅挥动斧头,在8分钟的规定时间内,一边现场“剁花”,一边讲解剁花法传统技艺的操作要点、对林菇共育的个人理解。台下评委根据选手操作规范、剁花质量以及对传统技艺的理解诠释,现场评分,授予前六名“菇乡工匠”荣誉称号。
县里举办的这场“‘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虽已时过两年,百山祖镇龙岩村村民吴义伙仍记忆犹新。
在这场擂台赛上,年过花甲的吴义伙摘得“菇乡工匠”称号。随之,十里八乡都知道吴义伙种菇技术好,他用传统剁花法栽培的香菇受到市场欢迎。
“参赛前,我种的香菇烘干后一般卖200元一斤,现在一斤最贵能卖600元。”吴义伙感慨,“这不只是因为自己的技术提升,栽培出的香菇品质好,更得益于县里对剁花法等传统技艺、对林—菇共育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宣传推介。”....
庆元县食用菌产业中心总农艺师叶长文介绍,县里每年都会通过举办“‘菇乡工匠’技能擂台赛”、开设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持续培养香菇种植户。截至目前,庆元县已培育1万多名拥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香菇种植户,他们在浙江省内外栽培香菇,传承剁花法、段木法、代料法等技艺,也为20多个省份的菇农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
在回龙湾山场,县里还建设了1200亩的剁花法栽培示范基地,聘请香菇种植能手在基地开展技术示范、技艺展示。在全县家庭农场等设立130多个示范点,对保留使用剁花法技艺的种植户给予一定补助。
“多措并举培养香菇种植人才队伍,既为延续传统技艺,让活态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民增收来源,更为在一代代菇农中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生活实践,赋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新的时代价值。”负责剁花法栽培示范基地选址建设的庆元县政协副主席吴小军说。
传承数百年的“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在保护利用中还形成了菇民戏、香菇山歌、香菇功夫等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记者初见庆元县二都菇民戏剧团团长杨香珍时,她正带着演员们在县文化馆排演菇民戏。大家身着戏服,手持道具,唱腔高亢,旁白里带着特有的庆元乡音。“菇民戏唱出了菇民故事和庆元民俗,我们要把它好好传承下去。”杨香珍说。
为抢救菇民戏剧本,师从菇民戏老艺人的杨香珍曾走访了庆元及周边的多个县区,用录音机一一记录下老艺人们的唱词曲调,回家后再一一整理成文,迄今已收集了200多部剧本。这些年,她又带着剧团开展了40多场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定期在县实验小学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培养了不少小戏迷,“有的学生升学后还联系我们,想继续学唱菇民戏。”。
“这些年,县里持续推动菇民戏、香菇山歌等进校园、进课堂,定期开展香菇文化节活动,建设了香菇博物馆、香菇主题公园等。”叶其娇说,“在相关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中,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林—菇共育系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解。”...
“菇民出外去蕈山,南山走到北山回……”采访结束后,杨香珍向记者一行唱起剧团新创作的《菇山谣》。她打算把这部戏带到乡村、送进校园,“唱出庆元菇农的勤劳,唱出传统技艺的神采,乡亲们、孩子们一定会喜欢。”。
1月1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为2023年浙江省两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年的浙江省两会,是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浙江省“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起始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传递基层声音 聚力共商大事 两会期间,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委员们肩负浙江人民的殷切期望,认真履职尽责,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一定困扰,如何进一步帮助企业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备受各界关注。 1月16日,《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制定和落实,是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中小微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