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周鹏,曾经用无悔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护卫祖国的安宁,退伍后回到家乡迅速融入地方建设,再毅然返乡成为芦笋种植能手,致富一方百姓,他身上究竟有着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
周鹏,男,1981年5月出生,党员,泰兴市根思乡劳动保障协理员,泰兴市景悦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2009年周鹏退伍回乡创办“景悦芦笋种植合作社”,凭借军人不服输的干劲和年轻人不怕输的闯劲,逐渐在芦笋种植行业闯出一片天,每年可获得数十万的效益,带动当地30多名劳动力就业。并与合作社成员形成利润分红、共同致富的理念,帮助家境困难的村民,每年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多人,用自己的青春浇灌家乡的一方热土,带富一方百姓。先后多次荣获武警上海总队五支队“优秀士兵”、泰兴市“佳创业明星”、根思乡“优秀党员”等。
退伍后,周鹏在移动公司上班,一次回家,看到村里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幼,很多的家庭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大家也都无所事事,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周鹏心想,能不能找个项目将周边的父老乡亲带动起来,一起富起来呢?
结缘芦笋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2007年9月,在一次走访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客户时,看到有个摊位总是出现抢购情形。一打听,才晓得人家销售的是芦笋。”周鹏说,后来上网查询才知道芦笋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是大家公认的保健蔬菜。当时一些大超市也有芦笋销售,不仅售价高且主要从外地采购,因为那时候当地几乎没有人大面积种植芦笋。周鹏因此认准了芦笋种植业的潜在商机。
“与其坐守安逸而平淡的生活,不如把握机遇!”几经考虑,周鹏做出一个决定:辞职回乡种植芦笋。但他的想法一开始遭到了父母、当时还是女友的妻子和朋友的一致反对,“疯了哦?安稳的工作不要,跑去当农民?“但是,周鹏很坚定自己的想法。“稳定的职业生涯,人生还是单调了些。”周鹏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固定长度的线段,如果经历丰富,才会有上起下浮,这样曲线拉长后,整个线段也才会变长”。
说干就干,流转土地、购买种子、建设大棚……一番筹备后,2009年,周鹏在根思乡井坔村流转了近百亩地种植芦笋。整个投资下来,不仅将转业费和几年的积蓄耗费殆尽,而且还借了亲戚朋友的资金。
由于技术不过关,周鹏第一批播种的芦笋出苗率只有30%,损失达9万元。技术是种植芦笋的关键,周鹏经过反复试验,从土壤检测、种子筛选到消毒处理,每个环节都十分谨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次重新育种出苗率达到95%。芦笋移植后一天天长大,有很多小笋芽从母茎下面冒出来,周鹏开心极了。但是,没想到夏天的几场大雨,打碎了他的美梦。大棚沟垄挖的不深,外面的雨水倒灌进大棚,里面排水不畅,雨水导致芦笋出现枯黄、霉斑,周鹏只好含泪将病笋拔掉,深埋,这次损失近20万元。
开弓没有回头箭,周鹏把自己当作一名小学生,一切从头学起。学整地、学播种、学田间管理,一干就是一整天。他曾一个月内五次前往外地的芦笋种植基地向专家求教。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周鹏很快熟悉了芦笋的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懂得了稳步提高芦笋生产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第二年平均亩产鲜笋3000斤,实现产值250多万元。
周鹏常用歌德的名言激励自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打转。他怀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面貌。
2009年,周鹏创立了泰兴市景悦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然而,村民对周鹏种植芦笋这个新作物也持怀疑态度。面对村民的质疑,周鹏四处说服亲朋好友和自己种芦笋,成为社员后,免费提供技术,统一购销。周余堂是井坔村的老困难户,儿子残疾,老伴重病,家庭入不敷出。周鹏得知他的情况后,主动为他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和肥料,并多次跑银行,帮助周余堂担保,贷到了10万元,通过种植芦笋,当年就收入3万多元。李英女是个留守妇女,平时在家干点农活、接送孙女上下学,周鹏主动把她招录进合作社,闲时到合作社从事摘芦笋等农户,每月收入也能达到2000多元。现在合作社已经有20多名会员,吸引周边村民就业100多人。
谈到未来规划,周鹏表示,合作社将继续采取“农户+基地+企业”模式,带动更多农户种植芦笋,力争两年后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企业已经走上正轨,周鹏逐渐摆脱繁重的劳动,成为全村人的服务员、代办员,哪家要交个保险、拿个信件,只要跟他说下,肯定办理的妥妥当当。甚至有些孤寡老人,银行存折都拿给他去取钱。哪家有个家长里短、邻里矛盾,一个电话,肯定调解的合情合理。现在周鹏已被选举成为根思乡井坔村的党总支副书记,他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