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第17届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为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和中医药产业发展,聚力建设一流中医药名城,根据《黑龙江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牡丹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牡丹江市中医药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牡丹江市中医药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大幅提升,中药材产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中医医院及各类医疗机构等医疗资源快速增长,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培养了大批中医骨干及基层人才;中医药开放发展持续推进,对俄贸易和交流服务进一步加强。牡丹江市基本形成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格局,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的积极作用。
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种植品种发展到28个,5000亩以上的种植品种发展到12个,特色品种刺五加、平贝、白鲜皮、苍术、人参种植面积均超万亩,此外,在境外(俄罗斯)种植中药材1万亩。已形成了宁安市鹿茸、人参,海林市刺五加、平贝,穆棱市人参、沙棘,东宁市紫苏、灵芝,林口县黄芪、白鲜皮等一批优势中药材种植集中区。动物中药材养殖加工规模持续扩大,年产熊胆粉5.1吨、鹿茸2.5吨、蛤蟆油210吨。具有牡丹江市区域特色的优势中药材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拥有省定制药园示范园2个,省规范化种植示范试验基地6个。
中医药科研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十三五”期间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省中医药新技术应用奖100余项;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和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等多个中医药创新平台研发能力较强,具备较高的研发优势;市中医医院完成了鼻鼽胶囊、克痹胶囊等10个制剂品种实验数据的整理,研发了20多个品种的新制剂、10多个品种的治未病制剂和20多种敷贴制剂。
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中医医疗资源快速增长,全市有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共17所,其中,公立中医医院7所,民营中医医院10所;另有中医门诊部9所,中医馆2所,中医诊所163所;中医医院实有床位数增加到0.97张/千人口,高于国家标准。中医医院及中医机构建设水平不断突破,市中医医院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全国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站和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目前拥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1个。宁安市、海林市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验收,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中医院入选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单位。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各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国家西学中骨干人才1人,国家中医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人,省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2人,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2人,省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2人,省中医护理骨干2人,省中医优秀骨干人才27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逐年稳步增长,目前拥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033人,见习医师24人,中药师258人;另有全市5个省级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巡诊带教等活动为基层培养传承人30余名。
中医药海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市中医医院联合边境口岸医院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旅游博览会,成功推介多项中医适宜技术和多种中药膏方。绥芬河市人民医院获批全国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医对俄医疗旅游”等创新工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三项国家级荣誉,累计服务3万余人。宁北药业是绥芬河自贸片区首家进口俄罗斯中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和批发中药饮片的企业,主要对从俄罗斯进口的槲寄生、防风、白鲜皮、黄芪等中药材进行精深加工,年加工能力2000吨以上,生产的中药产品销往国内药材市场和中医院。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独特作用。全市各级中医院(所)积极参与新冠疫情防控与治疗,通过推广预防方剂、预防代茶饮、中药香囊及新冠康肺操等方法,提高健康人群、因复工复产聚集工作人群和特殊人群的抗病能力;重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中西医结合,科学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精准治疗,中医药使用率达100%,临床效果明显,出院率显著提高,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价值作用上,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的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目标任务上,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实践要求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层面:随着黑龙江“六个强省”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吸引中医药人才的集聚,推动更多重大科研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科技攻关项目落地,促进更多先进技术和精密仪器运用到中药生产过程中,助推中医药新品创新研发,为中医药生产、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升级动力。
牡丹江市层面:当前,牡丹江市中医药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牡丹江市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良好的中医药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软实力为中医药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革,深入落实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全面完善中医药治理体系、服务健康牡丹江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
一是中药材质量有待提升。部分中药材品种种苗引育不规范,造成道地药材种性退化;仓储行为不够规范,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二是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程度偏低。农户大多分散种植中药材,难以形成合作;优良种源缺乏保障,中药材良种繁育面积较少,没有形成良种产业化,种子质量有待提升。三是中药企业基础薄弱。中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中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高。四是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缺少集仓储、商贸和物流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销售信息网络不健全、销售渠道狭窄,打开全国中药材销售市场任务艰巨。五是创新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缺乏与新技术、新方法、新领域的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对医药企业科技投入比例较低、规模较小、相对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六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牡丹江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刚刚起步,市场品牌服务机构较少;中医药特色不明显,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较弱。七是中医药人才短缺。高层次杰出和领军人才缺乏、中青骨干人才、基层人才流失严重,中医药人才出现断层。八是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不足。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中医药文化遗迹“活化”利用的重视不足,将中医药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明素养和健康素养的举措不够。九是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完善。市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县级中医药专职管理人员短缺。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安排和健康龙江建设总体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提高中医药发展水平为中心,统筹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中医药在疾病诊疗、预防保健、疫病防治和康复服务中的独特作用,讲好“牡丹江畔多良药,宁古塔内遍奇草”的中医药文化故事,叫响道地中药材质量品牌,实现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全面发展,将牡丹江市打造成万顷特色中药材种植产区和省级数字中药材交易基地,为推进健康牡丹江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健康。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将中医药发展融入卫生健康的大局,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和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障人民享有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坚持守正创新,内涵发展。把传承创新贯穿中医药发展中的一切工作,深入推进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结构优化、全面开放的中医药科技发展体系,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质量为先,特色发展。秉承中药材道地性、中医服务特色性等中医药发展“因地制宜”特点,从重数量规模转向重质量效益,实现中医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中医药资源优势、中医服务特色优势与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等相结合,持续深化中医药品牌内涵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中医药发展融入相关政策中,做到中医、西医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推动中西医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至2025年,力争牡丹江市中药材产值达到200亿元;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0%,基地标准化率达到90%;良种繁育和优质种子种苗供应面积达到5万亩;林下抚育及仿野生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重点发展种植品种千亩以上基地增加到30个、万亩以上基地增加到13个。重点打造刺五加和人参产业集群,创新研发以刺五加和人参为核心的中药健康产品,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刺五加和人参产销基地。中药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12家;中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8%以上。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90%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临床科室,中医临床科室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核定床位数的5%,85%的二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新培育1-2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成熟定型,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中医药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对健康牡丹江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到2035年,中医药全面发展基本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中药材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字交易体系进一步完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中医药防疫治疫、防病治病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充分满足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中医药全产业项目谋划、全要素系统推进、全方位重点服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中药材保护和繁育力度,积极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提升中药材品质;完善中药材加工能力,补齐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质效;推动建立中药现代化贸易与流通体系,实现中药产业数字全链条发展。
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围绕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展动态监测,建立牡丹江市野生中药材资源数据库和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支持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在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集中分布区,因地制宜开展野生资源保护和抚育工作,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濒危野生中药材进行离体培养繁殖,对有效成分明确的各种中药可以进行有效成分的生物工程生产,解决濒危物种短缺的困难。制定野生资源抚育操作规程和引种驯化操作规程,实现中药材高品质发展、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责任部门:市林草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快良种繁育和优质种子种苗供应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中药材资源优势,从源头上抓好种子种苗质量,推广中药材优质品种;鼓励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道地及大宗药材良种选育基地,重点推进道地药材品种提纯复壮、野生品种驯化、扩大繁育规模,促进优良种质恢复,保持高质、高产、稳定的优良特性,防止种质变异和退化,保障优良种子种苗供应;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优化中药材品种结构,丰富品种资源;加强政策引导、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等措施,带动农户种植优良的中药材新品种,实现提质增效目标。〔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强化高标准现代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与科研院校、科技型企业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对接,围绕牡丹江市道地中药材主产区,建设高标准现代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区,促进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重点开展道地品种展示、新品种试验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科普宣传、信息监测,打造具有产业集聚力和示范带动力的中药材展示基地和科技培训基地。〔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中药材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加快道地药园建设,充分发挥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验基地示范引领作用,提高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带动中药材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支持企业和合作社通过制定完善饲养、防疫、饲料安全、兽药使用等环节的技术规范,提高药用动物养殖场或养殖户的科学养殖水平。支持林下养殖基地采用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标准化管理,生产出安全、优质的药用动物产品,建设成为标准化养殖基地。〔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广标准化绿色种植养殖新技术。大力推进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规范关键环节生产技术标准,强化源头质量控制,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以稳定提升中药材质量为目标的绿色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加强环境监测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在中药材生产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活化土壤,提升中药材品质,打造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支持采用种植转基因植物、补充微生物菌剂等生物工程技术解决耕地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问题,实现中药材短期内反复轮作,节约耕地,保障中药质量与药材供给。支持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原产地保护产品,推动绿色种植养殖基地认证,提升牡丹江中药材在北药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国内影响力。〔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大力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加大推进仿野生药材种植力度,鼓励充分利用林间地、荒山荒坡地和退耕还林地开展抚育及仿野生中药材种植,推广粮药轮作和林药套种模式,扩大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积极开展野生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种质创新、良种繁育和驯化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保护中药材资源良性开发。加快开发基础、临床等应用技术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减轻对野生资源的消耗,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依托合作社打造林下种植示范园区,整体提升道地中药材产量和加工能力。围绕区域资源优势,开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养殖及中药饮片加工一体化的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和中成药产业集群建设。〔责任部门:市林草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动中药材产地加工能力建设。加快补齐中药材产地加工短板,集中打造标准化初加工体系。探索实施土地流转经营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推动药农散户向合作社、大户转变,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集约化生产方式,培育一批种植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组织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支持中药企业升级改造,鼓励药业在中药材产地建设鲜加工和贮藏基地,开展趁鲜切制,在中药材种植、采收、产地初加工等环节,创新加工工艺,推广应用个性化、小型化的中药材生产加工机械,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引导医药企业联基地、建基地、带基地,鼓励繁育企业和种植企业向中药材原料制备加工产业延伸,突出做好补链、延链、强链内容,逐步向精深加工转变,减少“原字号”药材出县、出市比例,提高附加值。支持基础好、潜力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初加工企业,改进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加工能力、效率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草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构建质量追溯大数据平台。围绕产地溯源建立大数据平台及中药材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推动中药材种植向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存储的方向发展,构建中药材质量可追溯、政府部门可监管、客户可查询的智慧化平台。〔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林草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结合国家森林公园、镜泊湖、宁古塔(渤海国)、亚布力、威虎山等生态资源,在药材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市、林口县建设规模适宜的道地野生药材抚育基地和种源保护基地。
至2025年,建设1个市级中药材科研育种中心,建设10个千亩以上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40个育苗基地。
推进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市、林口县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制定刺五加、五味子、人参、苍术、黄芪、白鲜皮、赤芍等道地优势药材的良种繁育操作技术规程。
重点推进牡丹江市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绥芬河久仙草中药材种植基地,宁安苍术、海林刺五加、穆棱人参、东宁紫苏、林口黄芪万亩种植基地等建设项目。
推进以黑熊、梅花鹿、马鹿、林蛙等为主的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开展以熊胆、鹿茸、麝香、蛤蟆油等为主要原料药的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研发和生产。
重点推进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市、林口县开展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等趁鲜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着力培育中药龙头企业。重点开展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友搏药业、灵泰药业、黑宝药业、皖冰饮片等中药企业集团化、平台化发展,打造一批中药产业“链主型”企业。围绕中药、生物技术药、化学药,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牡丹江原有中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现有骨干企业数字化改造和以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为方向的兼并重组。引入大型国企进驻牡丹江,积极招引中药企业在牡丹江设立中药领域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品种、药号、技术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全产业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责任部门:市工信局牵头,市经合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成立中药科研机构,以“规模小、规格高、学科多、特色浓”为建设目标,积极参与多学科联合体建设,推进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快的优势,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技术精、质量高的中间体、辅料、包材等产品,提高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的能力,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合理格局。〔责任部门:市工信局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中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药企业进驻园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延伸型、体验型、智慧型和融合型中药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功能互补、产业融合,将其打造成为中药产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精深加工产品的集散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先行地。〔责任部门:市发改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进中药数字平台建设。借鉴中药材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建立牡丹江市特有的中药材数据服务中心,提高中药材产品分析及数据准确性。推动龙头企业进一步创建新药特色数据及智慧化平台,将自主创新作为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起点,培育原始创新,优化集成创新,加强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重大技术瓶颈,创制一批重大产品,建立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全过程的中药自主创新平台。〔责任部门:市商务局牵头,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快中药产品开发与利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食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联合研发中药制剂产品、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药用护肤品、药用化妆品、中兽药、饲料添加产品等新产品,拓展中药材应用领域。重点扶持疗效明显的中药复方制剂、中药活性成分、防病毒类中药、有效部位新药和儿童中药的开发,推动中药产品在医疗机构临床使用。加快对经过长期临床使用、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好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不断研制各类膏剂、颗粒和丸剂等中药产品。瞄准高层次消费群体健康养生需求,推进以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饮片集约化、高端化、差异化生产经营,发展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中药饮片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生产技术,提高饮片的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中药饮片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支持友搏药业、灵泰药业、黑宝药业、皖冰饮片等中药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新建企业、并购重组等提升中药企业规模和质量;吸引国内中药龙头企业项目在牡丹江建设生产基地。至2025年,力争拥有12家中药龙头企业。
重点推进牡丹江市中医药产业园区,绥芬河中俄医药健康产业物流园、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区等园区,宁安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渤海中药材产业园,海林中医药产业园,穆棱中医药产业园,东宁中医药产业园、中药材物流园,林口长白山百里黄芪中药创新产业园区、中医药产业园、食药产业园建设项目,明确各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以园区建设为引领,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加强宁安鹿茸、海林刺五加、穆棱人参、东宁白鲜皮、林口黄芪、黑宝熊胆等关药特色品牌宣传,打造一批地标中药材、中药制剂产品、药食同源、药膳、保健品等特色品牌。至2025年,打造中国驰名商标10个。
加快中药产品商贸体系建设。立足牡丹江市,面向东北亚地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大力开展对内对外合作,以市场体系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商贸国际化发展为重点,构建中药产品商贸体系。〔责任部门:市商务局牵头,东宁市政府、绥芬河市政府配合〕....
健全中药流通体系。以牡丹江市区为重点,合理布局和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推动中药材集约加工与集中仓储,利用5G、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系统等信息技术,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形成中药材种植养殖、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责任部门: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秉承“线上”与“线下”联动的原则,高水平建设牡丹江市(东北亚)中药材交易中心,做大做强各县(市)特色中药材市场。依托中药材主产区,逐步建成集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汇聚、仓储物流、加工配送、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降低交易和流通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推动形成区域性中药材交易集散市场。加快建设大宗药材和紧缺药材交易期货市场,培育鲜药材区域集散交易市场,打造以牡丹江市区为中心的全市中药材现代贸易体系。〔责任部门: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强中药材数字交易平台服务能力。鼓励企业结合数字交易平台、直播平台、贸易博览会,引入冷链物流、仓储平台等服务机构,构建覆盖全市商贸流通的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中小微中药材经营企业和合作社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应用。引导种植合作社、种植养殖户和销售门店自建电子商务平台,与大型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展开合作,发展以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营销模式,开展线上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责任部门: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进绥芬河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推进宁安市、海林市、穆棱市、东宁市、林口县等5个中药材主产区交易市场扩建或改建项目。
重点推进牡丹江中药材数字交易平台、产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项目;推进牡丹江市区及各县(市)电商产业园区、乡镇电商综合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等建设项目。
至2025年,刺五加野生抚育和种植面积增加到50万亩,年产量达到2万吨,优质率达到95%以上。人参、西洋参田间种植面积增加到3万亩,鲜参总量达到0.7万吨;林下野山参播种规模增长到10万亩,年产量达到0.3万吨,园参和林下参标准化种植占比分别达90%和60%,鲜参优质率达到85%以上。
重点推进刺五加、人参和西洋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项目;推进刺五加、人参和西洋参野生药材物种保护繁育研究项目;推进科研院所、企业和合作社开展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规程制定项目。
打造涵盖种植、加工、制药、健康、食品和流通全领域的刺五加、人参或西洋参产业集群;支持创新研发以刺五加、人参或西洋参为核心的系列中药产品、新型功能食品、化妆品等多元化产品,拓宽产业链条。
引进2-4家以刺五加、人参或西洋参及其提取物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推进药品的二次开发及其在保健品、化妆品方面的精深加工,实现刺五加年加工产值突破4亿元,人参年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
推动交易市场建设,加强仓储冷链物流系统、智能化仓储物流管理建设,打造集繁育、种植、研发、加工、检验、仓储、销售为一体的智能市场体系。
重点推进海林市刺五加市场交易中心、宁安市与穆棱市人参智能市场建设项目,在用地、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全力打造“牡丹江刺五加”“牡丹江人参”品牌,完善品牌运营管理机制,强化品牌管理,严格品牌准入准出制度,提升品牌运营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
推进刺五加在药材、药品、消费品等领域,打造5-6个高端刺五加品牌;打造3-5个高端人参和精深加工人参企业品牌。
深挖传统中医药精华,持续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医一体、协同高效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助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挖掘整理具有牡丹江市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文献资料,继续完善丰富《宁古塔中医药发展简史》书籍内容,重点推进宁古塔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中医流派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梳理中医药发展源流与脉络,整理医学文献古籍,组织编撰“关药名城、康养福地”系列丛书,建设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支持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中医文化研究平台,开展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开展数字化、影像化项目记录研究。〔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文旅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强中医药技术攻关研究。加大中医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围绕重大疑难疾病、罕见疾病、重大传染病等,不断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疾病病机、诊疗规律、防治技术等攻关研究。〔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突破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围绕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道地药材评价及品质研究、中药制剂真实世界研究、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市联合引导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为中医药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搭建中医药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医疗机构加快平台数字化技术与医疗深度融合,将大数据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不断积累科研数据、电子病例和医疗设备互联后采集的信息,协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提高决策效率。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推进建设中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落实省市各项科技创新政策,重点扶持有优势、有特色的中医药企业打造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逐步实现从“专注于疾病治疗”向“预防、治疗和康复并重”转型。〔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卫健委、市工信局配合〕!
建设中医药技术交流平台。积极促进医院、科研单位、企业等多级资源联动交流,在临床试验项目上探索精准对接与创新合作,深化临床医学研究,提高临床资源利用效能,打造高效跨区域的技术交流平台。探索建设中医药技术大数据智慧平台、开发中医药电子地图、绘制电子数据动态图谱,初步实现技术交流多样化、治疗网络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的“互联网+治、管、服”的新型发展模式,建立集“网络监管+人才注册+系统平台”于一体的数据库交流平台。〔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卫健委、市工信局配合〕....
优化中医药创新型人才配置。合理配置创新型人才培养资源,大力支持年轻有能力的中医药人才开展科研工作。支持友搏药业、灵泰药业、黑宝药业、仁合堂药业等龙头企业与牡丹江医学院等高校院所联合,培育中医药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以中药研发、保健食品研制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团队。〔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配合〕。
组织申报每年5个重点重大防疫研发项目,围绕重大疑难疾病、罕见疾病、重大传染病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研究。
鼓励开展牡丹江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等中药新药研发和大品种二次开发。
建设1个中医药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企业技术中心;设立政府科研基金,支持建设中药科技共建共享平台、中药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双创”孵化平台。
培育中医药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校企联合,打造以中药研发、保健食品研制为核心的创新型人才团队。
全面建设以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引领,市、区、县级中医医疗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重要组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其他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将中医药全面融入人民健康服务全过程,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使中医药健康服务更优质、更惠民、更便民,整体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
优化中医医疗资源规划布局,依托牡丹江市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省内一流的中医医疗中心。依托具备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促进全市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不断扩容,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重大传染病防控、现代医院管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所突破。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充分发挥县级中医医疗机构承上启下的作用,支持公立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突出中医药在疾病诊疗、预防保健、疫病防治和康复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中医专科联盟和中医远程医疗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智慧中医医院和互联网中医医院,鼓励中医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影像、超声、心电、病理、查房、监护、教学和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开展特色鲜明的优势病种科室建设和经典病房建设。〔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全面拓展基层中医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范围。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支持提标扩能、推进标准化建设及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室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护理服务。〔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实现中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注册不受临床科室设置限制。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专科医院注重发挥中医在专科疾病诊疗的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融入专科诊疗。支持市妇幼保健院及有条件的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专科诊室;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优化政策环境,推进社会办医,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在重点专科、医院等级评审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加强中医门诊部、诊所和名医堂建设,鼓励品牌连锁经营,实现品牌化和多元化发展。鼓励符合标准的中医馆、中医门诊、中医诊所等机构纳入医联体建设,支持其组建团队开展治未病、养生保健、康复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全面实施备案制管理。强化中医馆内涵建设,配备中医特色康复诊疗设备,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完善中医药应急处置的保障制度。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加快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确保中医药机构和机构人员同步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组织研发有效防治重大传染病的中药方剂,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中医药紧急医学救援作用。建立中医药应急物资的储备机制,加强中医药物资供应能力,做到有完善的应急机制和服务能力保障。〔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强中医药应急工作的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科、感染科、肺病科和生物安全实验室防疫能力的管理及预防;加强对中医医院设置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提升疫情应急工作的响应机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能力和水平。〔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围绕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按省统一部署和要求,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取两者之长,发挥其各自优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鼓励西医药从业人员学习中医药,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对医院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加强中西医协作协同攻关;创建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强化中医药诊疗特色。突出中医优势专科和特色病种,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妇科、针灸、脑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形成可推广的特色诊疗方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强中医特色护理和治未病。加快培训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队伍,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将中医药融入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使健康服务拓展至医院各临床科室,逐步融入疾病诊疗全过程,打造三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升级版,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支持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丰富中医治未病的内容,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鼓励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增设治未病岗位。〔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突显中医药康复服务特色。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鼓励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中医药康复技术方法,发展适用于基层和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技术,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康复室,配备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加强中医康复服务管理。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强中医药监督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一线监督人员行政执法信息化装备配备率,提高对中医医疗机构监督治理能力水平,综合运用抽查抽检、定点监测、违法失信惩戒等手段,实现精准高效监管治理。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将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医药监督治理长效机制,推动卫生健康综合监督行政执法机构设立独立的中医药监督治理科室或指定专人负责中医药监督工作,充分配备中医药监督治理人员,加强中医药监督治理人员培训,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虚假宣传中药、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高中医药监督治理能力和水平。〔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提升市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支持特色专科、中医综合治疗区建设,提升医院中药药事和中医护理服务能力。
支持县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鼓励县级中医医院提档升级;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建设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成为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按省统一要求,开展地市级治未病中心建设,重点推进癌症、心血管病、脑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专科治未病中心建设,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
加强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实验室等建设,加强二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建设,提升中医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和康复医院中医特色科室建设,三级中医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100%和70%,重点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提高骨干人才培养能力,优化中医药人才教育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推动各类人才培引计划向中医药方面倾斜,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多渠道引进产业高端管理人才、科研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丰富资源配给,以全国名中医、青年名中医等人才和学科发展急需人才为主要聘请对象,实施特聘专家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拓展吸引汇聚人才渠道,加大力度引进各类医药紧缺人才。推进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努力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建设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中医药传统技能传承。同步健全中医药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鼓励临床医生开展和参与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创新活动,将临床试验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中医药和生物医药高端人才智库。〔责任部门:市人社局牵头,市卫健委、市财政局配合〕!
加快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扩大中医药骨干人才规模,鼓励开展各层次师承教育,支持开展省级名医师承工作,加大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力度。依托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通过专科专病进修、专题研修等多种途径,培养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和临床实践丰富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快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以师承方式培养基层实用型人才。〔责任部门:市人社局牵头,市卫健委配合〕...
鼓励牡丹江市医学院等驻牡高校中医类别专业建设,将中医药四大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扩大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支持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及省外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中医学科高效联动合作,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类专业,加快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服务从业人员。加大中医药卓越师资培养力度,加强中医基础、经典、临床师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牡丹江医学院等驻牡高校按职责分工负责〕....
促进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健康食品、互联网、生物技术深度融合,跨界发展,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格局。
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行为,逐步建立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化体系,促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服务规范开展。丰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涵,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加强服务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行业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创建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按照“医、护、康、养”一体化新模式,着力打造融合医疗、照护、康复、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医疗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开启康养、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要设立老年病科或老年病诊室,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积极开发道地中药材适老产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一体化的中医药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依托森林氧吧、温泉等独特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养殖)、中医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景观、传统健身运动、药膳食疗于一体的国家和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积极推进特色旅游线路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道地中药材礼品和旅游纪念品。围绕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体验基地和中医药博物馆。〔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推动以牡丹江市大宗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化产品等产业化进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相关辅助用具的开发,延伸中医药产业链。加快以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保健酒、保健茶、保健粥等保健食品,药食同源产品、化妆品、添加剂、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产品开发。积极弘扬药膳文化,发挥药膳在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开发药汤养生、民族药膳等药膳产品,制定药膳管理制度,促进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保健机构的应用,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本地特色药膳品牌,适时开展药膳评选活动。〔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加快实施“中医药+互联网”健康服务行动,探索智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各级中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知识库和新一代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系统,提供高效的医学知识检索功能,辅助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诊疗,面向大众普及医药知识。重点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支持中医医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新技术,打造“智慧中药房”,实现专业处方审核、中药饮片调剂、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煎煮、临方制剂加工、物流配送、用药咨询及售后服务等一站式综合药事服务,通过诊疗数字化解决中医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名老中医少的困境,提高中医可及性。加快“智慧中医科”项目建设,利用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核心优势,实现各种重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及相关科室赋能建设,提升中医师临床诊断水平和医院专业服务能力,为全面构建中医特色健康服务体系奠定基础,带动区域公共卫生及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积极探索传统中药与现代生物技术融合创新,建立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重点生物实验室,推进中药资源保护与生物繁育、中药功能因子的高效筛选与生物合成、中药生物工程与新型健康产品研发等相关中医药生物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取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借鉴国内外发展高新生物技术产业成功经验,建设生物疫苗和现代中药研发生产基地,完善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医用结合机制,加强在病毒疫苗、抗癌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及消化系统药等现代中药药品的研发生产,形成牡丹江市特色和优势品牌。鼓励中药企业进一步提升生物制药研发能力,推动生物制药向蛋白质类药物、抗体类药物及新型疫苗、诊断试剂领域扩展,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医药商品,开发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药。引导中小型药企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分享各自优势资源,开发生物制药新产品,加快产品研发、规模生产与营销,提升药企生产效益。〔责任部门:市科技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重点推进爱民区怡馨园晟康乐医养中心、东京城林业医院康养旅游、东安区牡丹峰药谷康养小镇、海林农场养老中心、太平沟康养度假小镇、中医药健康养老社区等项目。
开发“原始森林·纯净呼吸·森林公园洗肺养生游”“镜泊湖渔猎文化养生度假游”“远离城市喧嚣·雪城后花园周边养生游”“探访中俄边城异域风情养生游”“宁安中医药材研学体验游”“穆棱‘红豆杉’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康养游”6条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推动中医药与旅游全面融合;重点推进绥芬河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区、中医对俄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宁古塔国医文化小镇、镜泊南湖国际颐养中心、镜泊中药温泉小镇、海林山市镇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穆棱兴源中医药小镇、东宁长润园中药材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林口莲花中医药小镇基地等项目。
开展以人参、火麻仁、黄芪、西洋参、沙棘为重点的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以刺五加、五味子、熊胆粉、鹿茸、蛤蟆油等为重点的保健品开发,重点推进爱民区黑宝冻干粉、熊胆保健品,绥芬河火麻仁产品项目。
充分发掘牡丹江市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和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推广,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文化传播和贸易,全力打造牡丹江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牡丹江市中医药服务国际影响力。
深入挖掘牡丹江市中医药文化内涵,创作科普作品,讲好中医药故事。持续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支持中医药文化馆、宣传教育基地、文化科普协会等建设,办好各类中医药报刊和杂志。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围绕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特点,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巡讲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具有广泛参与度的实践路径,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方法,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文旅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综合运用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自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传播方式,加快建设中医药文化网上传播阵地,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紧抓短视频宣传、直播推广等新应用风口,加强中医药相关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建设。集中发展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诊所、养生保健机构、药店、药膳餐馆等,打造牡丹江市中医药文化新名片。加强“中药+美食”的药膳品牌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药膳特色饮食的发展;以“弘扬药膳文化,引领健康生活”为主题,传承和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药膳文化和养生文化,提升药膳产业层次,完善药膳产业链条,研发推广药膳产品。推进营养滋补类、防病祛病类、辅助治疗类、抗衰防老类、护肤养颜类以及保健药酒类、营养药茶类等七大类药膳食品的发展,促使更多民营企业从事药膳相关行业,吸引优质企业投资兴业,助力打造国家级药膳品牌。充分利用厚重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重点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板块,结合旅游板块扩大药膳品牌影响力。加强中医药相关文创产品、文化礼品、生活用品、影视作品等衍生产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水平。〔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配合〕?
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申报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发挥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的作用,打造牡丹江市对俄中医药服务新名片。利用旅游产业推介会、养老产业推介会、黑龙江省中医药博览会等展览展会推介牡丹江市中医药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用好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健康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有影响力的展会平台扩大牡丹江市中医药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鼓励制药企业参加全国性医药展会,宣传推介产品,提高市场拓展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际医疗服务,建立动态、多样的价格标准体系,为境外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创办中医药产业和养生理疗博览会,共享专业采购商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对俄中医药诊疗、保健、康复服务,建设对俄中医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俄罗斯患者“预约专家、组团、通关和网上支付”等一站式服务。重点推进中药材进口口岸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促进进口中药材的落地加工,并形成产业链。发挥绥芬河自贸区和东宁口岸优势,探索“基地+进口、加工+外贸”模式,打造集采收、进口、批发、加工、仓储、网络平台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形成新型中药材产业集聚效应。〔责任部门:市商务局牵头,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委宣传部、市卫健委、绥芬河市政府、东宁市政府配合〕....
坚持传承创新并重,深化中医药改革,着力构建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价格服务体系和中医药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出台能够体现中医药学术传统和服务特点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改革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逐步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对于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人员,在职称晋升、进修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围绕高端人才奖励、薪酬补贴、人才安居保障、子女入学服务、海外人才便利、职称评审渠道、人才培育平台等方面,研究制定中医药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对于从事中医药应用研究的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针对教学型、临床型和复合型等不同类型专业人才,采用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与评价机制。〔责任部门:市人社局牵头,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配合〕?
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为主要依据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根据政策规定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降低中成药虚高药价,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支持和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参与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和DIP(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责任部门:市医保局牵头,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
推广网上办理程序,持续深化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协同推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应用。依托电子化注册系统,实行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医师执业注册、护士执业注册等事项网上办理,并提供进度查询、业务咨询等服务。落实国家、省有关中药制剂室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鼓励开展院内制剂新品种研究。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方面的监测指导。开展市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医疗机构在调剂使用过程中可以取得合理收益。稳步推进电子证照管理改革试点,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执业活动的管理。〔责任部门:市卫健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各县(市)区政府要从国家和全省战略高度出发,谋划中医药发展,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中西医并重,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一体考核,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成立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中医药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方面予以倾斜,落实规划内容。深化中医药教育、文化、科研、医疗服务、产业等领域合作,共同促进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中医药相关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的落地,鼓励各县(市)区探索中医药发展新模式,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统筹发展,各县(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加强综合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各县(市)区发改、财政、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责任部门:市卫健委、各县(市)区政府〕。
完善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发挥各县(市)区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各县(市)区中医药管理职能,完善机构设置,在人员编制、力量配备和财政经费中予以支持。〔责任部门: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市政府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入,壮大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政府对公办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支持通过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推进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大各县(市)区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成立中医药发展基金组织,落实规划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牡丹江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主办: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承办: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地址:牡丹江市党政办公中心邮政编码:15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