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报个喜!我种植的38亩富硒菜西红柿,去年纯收入达22万元,今年亩产高达1.5万斤。”红军后代、江西省于都县车溪乡西红柿种植大户郭伟勇高兴地说。
2019年5月20日,习来到于都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习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近5年过去了,于都县不负的期盼和“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嘱托,紧扣“长征源头、生态硒都”战略发展定位,高质量发展蔬菜产业、高站位谋划富硒品牌建设,全心全意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富硒西红柿创‘芯’县”于都,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富硒“水果西红柿”能带来什么?除了给你带来一种沙瓤酸甜的味蕾体验,还可以在品种创“芯”之后带给村民增收:高端西红柿供应到山姆等大型商超最高卖到30元/斤,收购均价达到6元/斤,农民增收5元/斤。
在“柿子之乡”于都,一棵有着500年栽种历史的于都柿子,能带来什么?在经过品种改良、技术改进之后,于都甜柿除了给你带来一种沁人心脾的甘甜脆爽,还给村民带来了一份持续致富的收入,亩均收入达到1.5万元。
一棵是传统果树树种,一棵是“新晋网红”树种,都和革命老区于都一样,在新征程上闯出了“老区新路”:于都盒柿由小农户庭院零散种植发展成甜柿现代化全链条推进的大产业;于都西红柿从富硒菜西红柿变成了富硒水果西红柿。
好“柿”成双,双带双增。龙头企业带动集体合作联社,合作联社带动农户,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于都县富硒“双柿”产业预计今年综合产值将达到15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
于都县有丰富的优质富硒土壤,已探明富硒土壤面积1012.53平方公里,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2%,是富硒产业发展的天选之地,发展富硒西红柿大有可为。
近5年来,于都将富硒蔬菜作为农业首位产业来重点发展,其中近万亩西红柿是首打品类。而高质量发展西红柿产业的前提是破解种业“卡脖子”的问题。
“国内高端西红柿的种子80%-90%以上依赖进口。”西红柿育种专家吕亚清说,如何利用先进的生物育种手段培育本地化优质西红柿新品种、把种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拿什么来破解西红柿种业“卡脖子”的问题?“是科技!因为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培育发展种业新质生产力更是如此。于都要打造以中高端西红柿为主的美味蔬果创芯先行县。”于都县委书记黄法说,于都决心排除万难、科技先行,在西红柿科研之路上两度闯关。
大规模种植西红柿特别是越冬西红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西红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18摄氏度-28摄氏度,湿度在60%左右,而地处赣南的于都冬季气温在14摄氏度以下,湿度在80%以上。
“赣南大面积种植西红柿没有成功的先例!”2018年,赣南科学院的一些专家曾经断言于都会无功而返。
“考察于都蔬菜产业给我们鼓了劲,我们一定迎难而上。”2020年履新于都县长的黄法决定将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第一步就要找到适合于都气候的西红柿品种。经过引进、筛选,“瑞红3号”“如意606”两个抗寒抗病品种在于都试种,利用大棚控温、地膜覆盖、精准滴灌等技术,2021年,于都大规模试种成功。
经过几年的技术创新,于都西红柿不仅茬期长、产量高,茬期从原来的春种3个月延长到可以越冬的9个月,亩产从3000-4000斤翻升到1.3万-1.5万斤;不仅品相好,而且富硒西红柿硒含量在10微克-50微克/公斤之间。
“以前技术没跟上来,西红柿挂果时挤成一跎,容易烂果、掉果,掉果多的时候一亩地掉果有1000-2000斤。现在,西红柿长得很规矩,就像一个手掌的5个手指头一样均匀伸展开来。”车溪乡种植大户谢高杨乐不可支地向记者介绍:品相好、掉果少,一亩地多卖七八千元。
第一阶段引种,大规模种植西红柿大获成功,但这些西红柿都是以菜用鲜果销售,菜农纯收入每斤只有0.6元-0.7元。要提升农民收益,一定要改变单纯种植菜西红柿的格局,试种味美、价高的水果西红柿,但必须实现从引种到育种的升级——培育适宜于都气候的水果西红柿。
2023年秋,6个品种被放在了江西都夏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试种,2024年春季上市,其中一种水果西红柿销价均价每斤达到10元以上。由于这款水果西红柿香味浓郁、甜中带酸,20多亩水果西红柿在赣南本地供不应求。“虽然水果西红柿产量比菜西红柿低1倍,但价格翻了七八倍,扣掉运输成本,每斤多赚五六元。”该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从中看到了甜头,计划将水果西红柿从20亩扩大到1000亩。
江西是柿子优生区,得益于良好的日照、气候以及富硒土壤条件,岭背镇家家户户都会种植柿子树,大盒柿在岭背镇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
每到金秋十月,岭背镇2万多棵柿子树硕果飘香,农户喜获丰收。2023年年产量达800万斤,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村民年均增收在2000-2万元。
然而,盒柿也有三大软肋:虽然株产在400斤左右,但于都盒柿的销价不高,均价不到1.5元/斤;而且大多散种在房前屋后,不太适宜大规模集中种植;采摘难度大,因而小柿子难以发展成富民的大产业。
于都县人段腾芳从中看到了契机。他在2014年投资试验日本太秋甜柿种苗培育,经过多年嫁接砧木筛选尝试,确定最佳嫁接砧木品种,实现规模化种苗培育。经过在湖南、山西多年试种,直接带动果农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尝到了种植甜柿的甜头,段腾芳将目光瞄准到自己的家乡。于都既是柿子之乡、又是富硒之地,在富硒土壤上种植甜柿可谓是柿柿如意。2020年,段腾芳决定把种苗培育基地整体从外省搬迁回于都。
2020年冬天,段腾芳在梓山镇排脑村种植了30亩太秋甜柿,2023年挂了1.8万斤果,收入45万余元。来自深圳的收购商王先生对此赞不绝口:“这种甜柿可即采即食,有苹果的脆度,有雪梨的水分,有哈密瓜的香味……”。
“去年鲜果达到3吨、销售额达180多万元,现在育苗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段腾芳乐观地说,预计到2026年,仅他自有基地的太秋甜柿产量在800吨以上、育苗销售在1.2亿元以上。
甜柿成熟期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刚好赶上丰收节。3节叠加,这让东坑村党总支书记李志军萌生了想法,依托太秋甜柿种植基地打造“富硒甜柿采摘”主题景区,将填补当地丰收节期间无新鲜水果的空白。
柿子开发前景广阔,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柿蒂、果、叶、根均可入药,可以开发新型功能性材料,能加工柿花(片、饼)、冻柿、柿罐头、柿糖、柿叶茶、柿蜜饯等多种产品。“柿树全身是宝、加工大有前途。”于都县富硒中心主任林五月生认为,要推动实施“双柿”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发展种植、生产加工、观光体验的富硒柿子产业模式,将于都小柿子做成大“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