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档案 李卫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西甜瓜资源与育种团队”科研助理、实验师,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二倍体遗传育种课题组执行人。主持河南省科技特派员项目4项,参加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多项,审定西瓜品种3个,以第一完成人登记西瓜品种5个,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鉴定成果2项。参加起草制定标准6项,申报国家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多部。创建“西瓜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表原创文章318篇,编撰文章1200余篇,年阅读量20万人次,受到瓜农的一致好评。2021年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科普工作者”。
太康县是河南省重要的露地西瓜生产基地,西瓜种植面积最高达20万亩,品种主要为黑无籽、龙卷风、黑美人等,小麦-辣椒-西瓜、小麦-红薯-西瓜等栽培模式常年保持在10万亩左右,品种相对老化、栽培模式滞后,亟须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措施优化来提升产品竞争力。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瓜专家、河南省科技特派员李卫华,以太康县清廉合作社为试验示范基地,推广种植中兴红1号等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和西瓜设施栽培模式,小西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苗供不应求,提升了西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太康瓜农为何青睐小西瓜?西瓜设施栽培模式投入怎样、效益如何?4月25日,围绕太康西瓜栽培品种和栽培模式更新迭代,记者采访了李卫华。
李卫华:太康县西瓜栽培以露地西瓜为主,露地西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万亩,栽培品种主要以黑无籽、龙卷风、黑美人等为主。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太康县西瓜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老化、栽培模式落后、品质不高、缺乏特色、效益低等。近年来,西瓜产业整体经济形势低迷,露地栽培西瓜销售困难。露地西瓜相对于设施栽培西瓜来说,栽培期晚,上市集中,价格低、效益差,整体行情不容乐观。很多瓜农认识到,应突破传统,通过品种改良、改变栽培模式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李卫华:从2021年开始,我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开始对接帮扶太康县清廉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以小果型西瓜育苗、栽培为突破口,改变品种,更新栽培模式,提高效益,增加瓜农收入,破解太康西瓜产业的突出问题。依托清廉农民专业合作社,我在清集乡、常营镇黄集村建设了50亩西瓜新品种示范基地,采用设施栽培模式,引进中兴红1号、早春翠玉、中农彩虹3号西瓜新品种3个,推广种植面积达1000亩,有力促进当地西瓜品种更新换代,瓜农增收50万元以上。
李卫华:设施栽培是利用塑料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保护设施来栽培西瓜的一种方式。西瓜属于喜温作物,对温度要求高,西瓜设施栽培模式可以提早上市,获得更高的收益。近年来,太康西瓜栽培模式开始发生改变,设施栽培模式越来越受到瓜农青睐。小西瓜设施栽培相对于露地西瓜栽培,在早期对温度、湿度的控制,坐果期人工授粉,设施内部发生病害防控等,都和露地西瓜不相同,需要更精细的、更高的管理技术。建设一个钢架大棚需要4万~5万元,可以用15~20年。每亩成本包括西瓜苗1800棵2700元左右、冲施肥50公斤300元左右、有机肥300元左右,水电费、生物农药、滴灌带等600元左右,还有需2~3年换棚膜花费2500元左右,加上大棚折旧费等,一个钢架大棚总成本7000元左右。每亩西瓜产量约8000斤,销售收入约20000元,设施栽培的纯利润约13000元。当然这种算法不带人工,如果一个农户种5亩吊蔓小西瓜的线万元,效益还是很可观的。而采用露地西瓜套种模式,亩均收益约2000元,相比较而言,自然很多瓜农愿意采用设施栽培模式种植吊蔓小西瓜。
李卫华:中兴红1号、早春翠玉、中农彩虹3号西瓜品种都是我所选育的不同类型的特色品种。中兴红1号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认证,花皮、短椭圆、红肉,是现在市场上主栽品种,口感酥脆,糖度高,果肉含有高番茄红素,自上市以来就受到消费者欢迎。早春翠玉201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是花皮、圆果、黄肉西瓜品种,这个品种抗性好,易坐果,果肉鲜美多汁,特别适合早春设施栽培。中农彩虹3号是最新推出的彩虹肉特色西瓜品种,果实发育期28天,果肉红白相间,皮薄肉脆,香甜可口。这些品种非常适合在太康种植,在该县得以推广栽培,受到当地消费者的喜爱,被当成礼品送给亲戚朋友。
李卫华:针对当地瓜农年龄偏大、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我积极推广早春设施育苗技术、节水滴灌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通过开办培训班、田间地头指导、微信视频电话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赠送技术资料500份,累计培训瓜农200人次。帮助清廉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种苗市场,新建常营、清集两个育苗基地,在育苗基地针对西瓜育苗注意要点、温度及湿度管理、苗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做出具体指导,新育西瓜苗80万株,服务带动当地设施栽培西瓜2000亩,有力支援当地西瓜生产。清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示范引领,对太康西瓜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