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业内公认的“中药生产第一车间”,中药材种植业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规范、保护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还关系到国计民生。
本文通过理清中药材种植基本概念,用数据解读产业总体概况,总结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研判。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药材种植是指主要用于中药配制以及中成药加工的各种中草药材作物的种植活动(注:主要用作杀虫、杀菌等用途的植物及其某部分的其他中草药材种植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中草药材产品主要包括甘草、人参、当归、田七、党参等。
从权威分类口径上看,中药材种植的分类包括行业分类与产品分类2个层面。其中行业分类主要包括国标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分类等权威口径;产品分类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用产品分类,以及行业约定俗成的分类标准。
中药材种植产业上游环节依托化学农药、肥料及土壤处理、园艺等产品或服务,经过育苗、种植、生产管理、采收与粗加工等环节,向下游环节的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保健食品研发制造等提供原料,并最终为中医医院、药材市场等消费终端提供产品。
国家层面,从顶层规划、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政策引导中药材生产向道地优势产区集中;统一部署,规划建设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7大区域全国道地药材基地。
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计划到2025年,7大区域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660万亩以上。此外,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燕山太行山道地中药材、浙江浙八味道地药材、河南怀药与湖南湘九味中药材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创建名单。
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0千公顷,其中河南、湖北、内蒙古等省份种植面积超过100千公顷。2010—2019年,全国药材种植面积增长1346千公顷,同比增长约1.07倍;全国药材产量增加127.2万吨,同比增长39.34%。
来源:2010-2018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为药材播种面积;2019年数据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市场需求扩容,推动中药材市场交易额突破1600亿元大关。近年来,在中医药临床疗效显著、药物创新激励、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提高等诸多因素的驱动下,我国中药材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2015—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增长了751亿元,增长率为83.35%。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突破1650亿元,同比增长8.87%,预计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将逼近2000亿元大关。此外,随着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效果显著,将会进一步扩大中成药及中药材的市场规模。
出口贸易逆势上扬。自2016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中药材出口量额呈现双下滑趋势。在《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国家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系列政策的引导下,2019年我国中药材出口贸易逆市上扬,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3%和12.3%,加之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防控中的亮眼表现,2020年中药材对外贸易总体稳步增长。
来源:中国海关,2016-2019年统计口径为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药材;2020年统计口径为中药材。
企业分布集中度不高。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中药材种植类企业突破20万家,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的企业超过3500家,占比不足2%,多数企业为种植和初加工的小微企业,资金有限,产业发展带动能力较弱,缺少具备中药制剂制备能力。从全国范围来看,安徽、河南、甘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重庆、山西等10个省份中药材种植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其中四川省注册资本5000万以上的企业达300余家,排名全国第一。
为保障原材料质量及供应,国内中药龙头研发生产企业通过向上游种植环节延伸,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或者与农户合作的形式,构建自主可供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北京同仁堂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拥有多家药材种植基地,自有药材种植基地供应的人参、山茱萸、党参、黄芪等中药材位于采购量前列,每年为公司提供近15%的原材料。
近10年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政策主基调聚焦“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
通过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推动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集聚化发展。
此外,“十三五”时期至今,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份纷纷出台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及法律条例,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以及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健康理念与消费升级推动产业扩容。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推动健康消费升级,尤其是在“治未病”等健康理念推动下,消费者对预防、保健、康复类的中医药产品与服务需求增加。作为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食品等产品的原材料,中药材种植行业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下迎来发展机遇。
政策持续加码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近10年,几乎每年国家层面均有政策出台,持续鼓励产业规范、集约、有序发展。其中,中药材种植作为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政策监管之外,还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专项政策扶持。此外,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中药材种植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出台政策,指导贫困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道地药材向最佳生产区域集中。多部门的政策组合拳,促使中药材种植行业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手段在中药材质量可追溯系统、电子交易市场等构建层面已经开始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保障中药材源头可追溯,以及优质药材的交易畅通。例如,河北安国立足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以种植示范基地、种植规范体系、流通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等为核心,推动中药产业链转型升级。
中药材种植与交易流通等环节质量控制普遍缺失,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种植环节,存在农药使用过度、任意缩短种植年限等种植不规范,环境污染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等质量问题;在交易流通环节,一方面传统市场中商家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另一方面仓储条件简陋,毒药材污染等问题普遍。
产业整体呈现“低小散”格局,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中药材种植仍处于“一家一户”分散化经营阶段,农场式、合作社等中药农业组织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国家层面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认证工作尚未正式启动,集约化发展态势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形成。
中药材种植产业各个环节尚未充分融合,形成有效衔接。国内多数地区产出的中药材仅作为原材料出售,种植环节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存在跟风种植而造成供需不平衡,以及中药材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下游成药生产产品质量稳定等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例如,陕西、云南、甘肃、福建等地陆续出台深化落实举措,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各地区通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和安全性。此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服务国内多个贫困地区指导发展适宜中药材生态种植工作过程中,总结出“道地种(子)、生态种(植)”的关键经验,为区域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
另外,国内部分省份已经出台政策,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例如湖南“湘九味”、广西“桂”字号、山西“十大晋药”等。未来,随着国家层面中药材“三品一标”行动示范基地建设的启动,创建一批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道地药材区域公用品牌,将会成为全国优势区域的发展共识。
(二)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种植、加工等标准化,提升种植生产管理效益,构建畅通交易平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在种植与加工标准化方面,中药材的种子种苗、种植技术、采收加工等基础环节都有待规范,通过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中药材种植智能化、产地加工现代化。
在生产管理效益提升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围绕产量预测、水肥决策、病虫害预警等管理工作,能够实现虫情动态监测、药材生长表型分析。
在中药材交易畅通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传统中药材贸易集散式交易所带来的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同时,也能够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一步加剧,且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近20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日益增高,对大健康保健品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在国家政策不断完善之下,中药大健康衍生品产业规模预计到2022年达到2787亿元,且未来增长迅速。
尤其以药食同源的药品、以中药为原材料或添加中药原材料制成的保健品、中药类食品等大健康衍生品贡献了主要市场规模,北京同仁堂、江中集团、东阿阿胶等国内中药龙头企业纷纷布局,抢占市场。
[2]毛嘉陵.中国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