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气温上升,过不了多久就要给柿子树施肥,老杨急得不敢休息。去年,老杨的柿子卖了大价钱,请他帮忙修枝的人排起了长队,直到最近他才顾上给自家的柿子树修枝。
老杨名叫杨庄,今年60岁,是富平县庄里镇谷张村人。富平县是柿子优生区,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柿子之乡”。老杨所在的庄里镇是柿子种植大镇,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亩柿子树,而老杨更是其中拔尖的一个。
年轻时,老杨运过石头,种过地,靠着卖力气讨生活。日子虽然辛苦,但也过得去。不料,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一个卖力气的人失去了一条手臂意味着什么?吃饭时,老杨用左手拿起筷子,找准角度,使出力气,菜却掉到了地上,老杨气得把碗摔了。
老杨是个要强的人,看着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就让妻子杨茹娃带着两个孩子改嫁。结果妻子不仅没有离开,反而更加体贴地照顾他。怕老杨想不开,她就寸步不离地跟在后面。
看着贤惠的妻子,再看着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老杨突然觉得很窝囊,就这样一辈子?他咋想都不甘心,决定换个活法。
那时候,隔壁乡镇的村民已经种起了柿子树。到了柿子成熟的季节,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老杨觉得这事靠谱,就打定主意要种柿子树。
可在那个年代,农民不种粮食吃什么?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为此两人爆发了多次冲突,但老杨的决心几头牛都拉不回来。
自家的地太少,那就上山开荒。1993年春天,老杨拿起铁锹,背上镢头,带着妻子头也不回地上了山。“不开荒绝不罢休。”老杨撂下狠话。从此,两人如同钉子一般,牢牢地钉在了山上。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开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只剩一条胳膊的老杨来说,开荒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老杨和妻子先用镰刀割掉半人高的荒草,然后挖起草根,平铺着放在太阳下暴晒,等彻底晒干后再用镢头重新埋进土里。这样既能松土,又能当作肥料。清理完荒草后,两人又拿起铁锹开始一点点平整土地。
山上的生活比想象中更艰苦,夏天常常被晒得脱层皮,冬天手脚长满了冻疮。山上的路也不好走,遇到雨雪天,更是湿滑难行。脚底打滑时,老杨依然习惯性地想用右手撑地,结果每次都会重重地摔在地上。
2000年,老杨的柿子树终于挂了果。他用小车把柿子推下山,有时一不小心,人和车子一起摔进了山沟。客商就在山下,老杨顾不上疼,赶忙爬起来找寻遍地散落的柿子。
老杨记不清摔了多少次,但他清楚地记得20亩柿子树收获了6000斤柿子,卖了10200元。接过客商递来的厚厚一沓钞票,老杨感觉自己的腰板又直了起来。
那些年,靠着柿子,老杨一家每年能收入1万多元。艰难的日子渐渐变好了,老杨也对柿子愈发上心。2010年,老杨的柿子迎来了大丰收。20亩柿子卖了20多万元,老杨一下子火了,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
谈起柿子种植,老杨有一套自己的经验。立春以后得修剪、施肥不能太频繁、雨季多时要环割……“柿子树是否病了,需要打什么药,我一看便知。”老杨说。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老杨,种出来的柿子个头大、产量高,加工成柿饼色泽均匀、口感好。但他谦虚地说:“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时间长了,谁都能摸索出来一些门道。”!
老杨靠着这些柿子给两个儿子买了房,娶了媳妇。2021年,老杨在几千户柿农中脱颖而出,获得镇政府颁发的“庄里试验区柿子标准化示范园(户)”称号,奖金11500元。现在,老杨把山下自家的10亩地改种成柿子树,山上的柿子树则交给大儿子管理,随后又在村里托管了10亩地。
新托管的10亩地上,柿子树还小,不过,去年老杨自家的10亩柿子树亩产达到5000斤,而周边村民普遍亩产才1000斤左右。老杨共卖了20多万元,附近的村民争相向他学习。村民王慧茹说:“过去,我家的4亩地最多收入2万元,后来经过老杨指导,去年卖了5万元。以后,柿子树什么时间修剪、施肥、打药,我都听他的。”。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1点,老杨放下手中的剪刀,抬头看了看自己的“作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老杨说他现在除了给乡亲们“传经”,就是一门心思伺候自家的柿子树。种了30多年柿子,每天去地里走走,看着柿子树,他心里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