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山尼’逐粒熟,七月七‘山尼’熟到甩。”这句海南俗语中的“山尼”,说的是山间野果桃金娘,又名山稔子。一到夏秋季,桃金娘的香气在山间四溢,引得众人上山采食,或拿到市场上售卖,是80、90后儿时的常见零食。
作为野果的桃金娘,曾经难觅踪迹。幸而有部分农户将其栽种于果园中,供游人采摘赏味,留住那记忆中的酸甜。
桃金娘是一种灌木,一般在1至2米高,深绿色的叶片呈椭圆形,散发着皮革般的光泽。未开花时,它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并不起眼。可一到花季,它便占据了“C位”。
5至6月,这种灌木最外侧的一截嫩枝上,会绽开一朵朵或淡粉,或洁白的小花。接着花瓣掉落,花萼底部逐渐鼓起,长出拇指盖大小的酒杯形果实,果皮由青变黄、由黄转赤,最终变成紫黑色,这时便可以入口下肚了。
其独特的风味,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早有描述。“结子如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并嚼之,瑟瑟有声。”他在《海漆录》中写道,桃金娘不仅香甜可口,还结满了小籽,颇有嚼劲。
桃金娘果实圆润小巧,枝条极富韧性。单用拇指、食指捻取,一不小心,果实便从手中滑脱。如此美味,失之可惜!因此,人们往往反手捻果,将掌心朝上,呈“托起”的姿势,让摘下来的小果稳稳落入手掌中。
这门摘果技艺,是不少海南人儿时的“必修课”。“每年六七月,我们村里五六个小伙伴结伴上山,见到漫山遍野的‘山尼’,乐得哈哈大笑,接着四散开来,钻入丛中找果。”家住陵水黎族自治县的“80后”李丽丽,如今已结婚生子,提起桃金娘,仍乐趣十足,“那时,不吃到牙齿变黑,不把果实塞满裤兜和竹筐,谁都不肯回家。”!
和李丽丽一样,海南人记忆中的桃金娘,不仅有入口时的甜美,还有丛林中若隐若现的小脑袋瓜,摘果时枝条被扯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一捻一扯的利落干脆与满足,以及一面吹着吱吱呀呀的风扇,一面与家人嚼果闲谈的温馨。
“尝试发展桃金娘种植产业,主要出自回忆和情怀。”近日,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原始农夫家庭农场的桃金娘采摘园开园迎客,负责人吴全忠带领海南日报记者参观采摘园。放眼望去,25亩桃金娘密密麻麻地铺满山坡,枝头的花、果若隐若现。
“以前,父母让我们上山放牛,我们盯着牛嚼草,嘴里不禁闲得慌,满山找桃金娘果子当零嘴。”吴全忠感慨地说:“后来,我们都开荒种植经济作物,家门口的桃金娘树越来越少。”....
2017年,正当他决心返乡创业,思考该发展什么特色产业时,家人提起吃桃金娘的往事,给了他灵感。于是吴全忠花四个多小时走进大山深处,取果实和枝条,尝试移栽到自家林地,没想到十分顺利,就这么建起了。“这是原本就长在山上的果,几乎没有什么病虫害,再施一些有机肥,果树就能长得很好。”他说。
入园采摘桃金娘,别有一番乐趣。头戴一顶草帽,手拎一个小竹筐,沿着坡地往上边走边捻,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筐。
“这几年,各地的游客听说我种了桃金娘,纷纷过来采摘体验,我再拿赚到的钱好好装点农场。”果园外,吴全忠在300余亩林地间开辟了两方鱼塘,增设了户外露营休闲区以及种植研学区,还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周边市县举办旅游和市集活动,纷纷向他订购桃金娘果。2023年,原始农夫家庭农场总收入达到50万元。
“记忆中的味道,让我想起了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蓝曼与伙伴们在园区拍照打卡,在露营区饮茶吃果,久久不愿离去。
靠着家门口的风景和故事吃上“旅游饭”,彻底扭转了吴全忠的发展思路。他正学习生态化的造景手法,利用家庭农场的自然资源开发新业态,带动周边村民加入桃金娘的种植与采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