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时节,4月7日,记者在绵阳游仙区蔬菜种业现代农业园区内看到,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红薯种植工作。
走进园区,农技人员正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们种植红薯。“按照传统种植模式,需要6月上、中旬才能种植的红薯,由于选用了新品种,并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的三膜育苗方式进行早育苗,种植时间提前到4月初,这也使得村民们能成功实现红薯由一年一收向一年两收的跨越。”市农科院薯类研究所所长丁凡告诉记者。
据了解,“一年两季红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结合水肥一体化的生产管理,可实现经济效益翻番,适宜在西南薯区等光热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推广,目前该生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提高红薯种植效益,丁凡自2020年开始,便带领团队开始进行红薯一年两季种植模式的探索,经过4年的试验,目前已筛选出绵薯25、普薯32、龙薯9号等品种,作为适用于一年两季的红薯品种进行推广。每年1月上中旬,通过采用“大棚+小拱棚+平膜”进行育苗,可实现2月出苗,3月中旬齐苗,3月下旬、4月上旬即可进行红薯移栽,第一季于7月下旬进行采收,采收后可立即进行第二季种植,第二季红薯于11月下旬、12月上旬采收。
新技术带来的是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7月份收获的红薯,产量有4000斤左右,因为错峰早上市,批发价普遍在每斤1.8元以上,商品薯率80%以上,经济效益超6000元,加上第二季的种植,综合下来,一亩地的平均效益约1万元。”丁凡介绍到。
目前,“一年两季红薯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已完全成熟,今年除了在游仙区蔬菜种业现代农业园区有100余亩的示范种植外,部分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也在尝试进行适度规模的种植。“这种新种植模式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丁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