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已近尾声,原本即将进入农闲时节的曹全海又开始忙碌起来。从10月下旬开始,他几乎每天都会骑着三轮车,带着几个塑料盆,来到村外的树林里。一会的工夫,一盆盆新鲜采摘的蘑菇被端了出来。林间套种、林下经济、循环经济……最近,这些时髦的词汇成为高青县常家镇郑庙南村村民口中的“热词”。
郑庙南村原本是一个无支撑产业、无集体收入、无企业带动的贫困村,但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合理规划该村的产业发展,常家镇党委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并由镇长带队,多次外出参观、考察,寻找致富好项目。
在济宁市天缘林下循环经济研究院,考察人员发现大球盖菇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收入稳定,郑庙南村有成型的林地近1500亩,土地、气候非常适宜。经过村党支部研究,今年7月,大球盖菇试验种植基地项目正式在郑庙南村启动了。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郑庙南村采取了试验优先、逐步扩大的保守做法,首先在村旁的五亩杨树林开辟了菌菇试验田。
为确保种植试验基地正常运转,郑庙南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带动作用。今年7月27日,该村成立了高青林益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支部不仅带头干,还积极发动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入股合伙。经商议,合作社共分成20股,村集体占5%,剩余股份由12户村民认缴。种植基地还吸引本村村民,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务工,初步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大球盖菇又叫赤松茸,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种植过程绿色环保。”郑庙南村党组织负责人、合作社法人孙晓娥说,大球盖菇从种植到采摘,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化肥、农药。另外,普通食用菌以木头为生产原料,要消耗大量木材,且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高温消毒,易造成空气污染,而大球盖菇可以直接利用谷壳、稻草、王米芯、木屑等农林副产物和农作物秸杆进行生料栽培。生长季一过,菌丝还可以就地掩埋,成为杨树生长的营养成分。
“村里发展起了林下循环经济,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目前来看,大球盖菇市场接受度很好,市场销售价格能达到每斤15元,收益可观。”高青县常家镇郑庙管区书记史帅说,截至目前,郑庙南村大球盖菇试验种植基地投资5万余元,菌子长势良好,亩均季度产值预计可达1.5万元,效益可观。这种小步快跑、稳中求进的思路打消了村民的顾虑,如今第一茬菌菇已经通过预定交付市场,消费者的良好反响更是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项目在整村推进的阻力也就小了许多。该项目既可以助力村集体经济增长,也可以解决本村农户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下一步,常家镇将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郑庙南村大球盖菇试验种植基地为试点,不断发展村级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推动全镇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常家镇党委书记宋震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