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南太平洋的一个得天独厚的岛国,这里有金、银、铜以及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有着广阔的热带雨林!
当时发展先人一步的欧洲各国,乘坐着巨轮一路开拓殖民地,巴新地理位置优越,先后成了英国、法国、荷兰的争抢对象。
殖民者离开后,巴新重新获得独立。但本就由落后部落组成的国家,种植技术普遍不高,为了活下去,就只能靠抢夺资源。
一些国家试图改变这里的现状,尝试推行诸如板球运动等方式,用以解决部落间的冲突。但吃饭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一切和平的措施都是徒劳的。
如今在巴新的东高地省的菲尼突古村内,还矗立着一块和平纪念碑,仿佛历史的疤痕一般,诉说着人们不愿提起的过去。
在以前,蘑菇的种植需要砍伐大片的树木,对环境的破坏很大。直到上世纪80年代,福建农林大学的林占熺教授发明了菌草种植技术,解决了蘑菇与森林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这一年,在福建林业大学就读的巴新学生布莱恩·瓦伊了解了教授研究的项目后,认为这种东西就是祖国的救星,于是赶忙回国后说服当地政府,与福建的专家展开合作。
1998年,福建农业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林应兴与同事们一起奔赴巴新,向当地人传授菌草技术。
当千人围在一起,望着林应兴演示着菌草种植技术时,人们屏息凝神。一段时间后,一朵朵洁白的蘑菇长出来时,当日围观人群爆发热烈掌声。
比如以前培养菌种所需的锅炉造价需12万,专家改造成用油桶制造灭菌灶后,成本降到了800元,更加适应当地农民种植。
2000年,东高省组织代表团前往北京访问,双方签署了建立友好省份协议和中国技术专家援助巴新菌草项目等正式文件。
巴新人民吃过进口大米,但没种过,殖民统治时期,白人告知他们,这里不能种植稻谷,于是人们只得用红薯充饥。
1997年,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这片荒芜的土地,使得国内的红薯大量减产。巴新政府不得不向我国求助。
但引入稻米的计划并没有因此废弃,水稻不行就种旱稻,林应兴教授将国内几种适合当地气候的旱稻种子一一带来尝试,最终选中名为“金山一号”的种子,成功在巴新推广种植。
中国对巴新的援助,不仅靠“输血”缓解当务之急,还要培养“造血”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当地民众一技之长,给当地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以前巴新87%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40元人民币,在2018年对189个经济体调查中,处于153位。随着中国的不断援助,这些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中国给巴新带去了稳定的经济,巴新也在经贸上用优质的矿产资源、咖啡、棕榈油等产品回馈中国,在政治上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关闭在台机构。
巴新还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的太平洋岛国,与我国共同在“一带一路”框架上取得多项具体成果。
一系列交流成果也让我们明白,当年欧洲殖民者侵占的巴新,是一个有着丰富矿产资源,优渥地理位置的宝地,但能抢的都抢夺一空时,如今又得到了什么?
中国援助的巴新,是一个积贫积弱,摇摇欲坠的国家,我们实现了援助政策,将其从危亡边缘拉回,得以长久合作。
这就是求取与抢夺的差异,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就要想着能为对方做什么,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仁爱思想,至今仍告诉我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