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通讯员 严雪梅)7月11日至17日,重庆中医药学院中药学院“栉风沐雨,枳为振兴”实践队走进江津区广兴镇沿河村、夏坝镇大坪村、嘉平镇天水村等枳壳种植与生产加工基地,开展“枳壳富乡,振兴有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广兴镇沿河村与村民一起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枳壳单产提升比拼大赛”,广沿合作社因其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在本次大赛中脱颖而出,平均单株产量达到86斤。通过比拼,医学生们看到了枳壳种植户们的辛勤付出,在枳壳管理中,弘扬工匠精神,坚持精益求精,有效推动枳壳产业实现规范化、精细化,切实提高了枳壳生产质效,实现了枳壳丰产增收。
实践团与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创新团队一起深入科研一线,在田间开展试验和调查。对前期筛选的40余株枳壳进行采收、测产和考种。通过试验从长势、抗性、产量等方面,不断筛选出优质品种进行推广,带动药农增收致富。观察试验田“枳壳+菊花、姜黄、决明子等”的林下立体生态种植模式,调查枳壳病虫害发生情况等,为构建枳壳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枳壳是沿河村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在专家的指导下该村形成了“规范化生态种植”模式,促进了生态增值和农民增收。7月12日,实践团邀请重庆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药材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陈大霞和成员吕卉分别就枳壳的生态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对村民们进行了专题培训和指导。鼓励农户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强化科技兴农。
江津枳壳始于明代,已有上百年种植历史。现江津枳壳种质资源圃保护百年老树六十余棵,其有效成分(柚皮苷、新橙皮苷)显著高于其他植株,是筛选优良品种的重要资源,也是江津历史文化的传承。
实践团队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广绿色健康理念”为主题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宣讲活动。活动中,团队成员以“百年老树”为例让村民们了解了中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引导村民树立全民保护中药资源的意识。活动中,学生们还用方言与村民们互动交流,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宣讲结束后,得到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实践团一行深入江津广兴镇沿河村、夏坝镇大坪村、嘉平镇天水村、永兴镇谢家村、潼南陈家湾、铜梁土桥镇等枳壳种植及加工基地进行调研采访,了解重庆枳壳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情况。在调研过程中,与江津区多种经营技术推广中心杨仕春主任、广兴镇农业服务中心刘健主任、夏坝镇大坪村罗小中书记等进行交流采访,全面了解重庆枳壳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据了解,江津、铜梁、潼南为重庆枳壳的主要产区,现有枳壳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调研发现,目前重庆枳壳产业发展主要面临劳动力老龄化、品种单一、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对此实践团成员们也积极建言献策,规范生产规模,改进种植、加工模式,积极制定和推行地方标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加快后端产品研发,打造重庆道地药材品牌等建议也得到了点赞和认可。
“三下乡”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但“栉风沐雨,枳为振兴”实践队还将继续回到实验室,对调研中收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试验,不断开拓创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用专业技能解决枳壳发展痛点、难点,助力乡村经济振兴,为枳壳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