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的春天,习亲临新疆和兵团,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新疆和兵团工作指引航向、擘画蓝图。
10年来,兵团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农业强国建设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连队宜居宜业、农业职工富裕富足,推动兵团“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10年来,兵团上下共同努力,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势头,农业装备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节水之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彰显了兵团担当、贡献了兵团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良好开局。
近日,伴随着一场春雨,六师奇台农场16.6万亩冬小麦进入快速生长的起身拔节期。一望无际的麦田,勾勒出兵团垦区新风景。
奇台农场是兵团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示范推广的标杆单位。近年来,奇台农场分别以858.72公斤、863.8公斤、898.19公斤的单产,连续刷新新疆冬小麦高产纪录;以冬小麦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87.74公斤、738公斤的傲人成绩,创下全国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纪录。
“当前,小麦由匍匐生长转向直立生长,水分养分需求量加大,要强化水肥管理……”这几天,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桑伟再次来到奇台农场,面对面向农业职工讲解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和方法,为冬小麦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在天山南北,兵团各团场连队全力以赴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稳总产,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培训,全力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确保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
“师团更重视、‘大专家’年年上门指导、新品种新技术又多又好用……”谈起如今种粮和十年前种粮的对比,八师一四三团十六连职工户文新十分感慨。矮密早、水肥一体化、良种良法技术集成应用……这些以往停留在农业科研论文中的专业术语,如今户文新早已倒背如流。在新一季的耕耘中,户文新的脸又早早地被春风“染”成了标准的“小麦色”。
受益兵团推行的优良品种选用、科学管理、良种良法配套叠加的科学种植管理模式,2023年,户文新种植的冬小麦最高单产达到842.89公斤,粮食种植的亩均收益突破了1000元。
2023年,八师石河子市小麦种植面积同比增长22.7%,平均亩产同比增长17.3%,总产量同比增长43.9%,实现面积、平均亩产、总产“三增”。
牢记嘱托,兵团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全力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目前,兵团已创建国家级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3个、兵团级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68个,创建粮食千亩示范方41个、万亩示范片22个、整建制高产团场45个。
10年来,兵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从2014年的418.73万亩增加至2023年的688.8万亩,粮食产量从2014年的222.89万吨跃升至2023年的405.9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兵团力量。
“成绩傲人,可喜可贺。”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军华说。2023年,在自然条件总体不利的情况下,兵团棉花质量稳中有升,棉花平均长度、马克隆值(A+B级比率)、平均长度整齐度、平均断裂比强度质量指标,均位列全国首位。
李军华介绍,狠抓棉花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开展“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棉花质量追溯工作,是兵团棉花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法宝”,但农业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功不可没。
近几年,国产采棉机在新疆和兵团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2023年秋收时节,一辆辆“兵团造”高端采棉机驰骋在兵团1200万亩棉田里,令人振奋。
过去10年,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头戏”。面对这一课题,一批兵团农机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国产高端采棉机,助力棉花产业逐步摆脱了进口采棉机价格昂贵、采收成本居高不下带来的困局,为兵团棉花质量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
长绒棉是高端纺织品的重要原料,质量指标明显高于陆地棉。作为全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由于缺乏先进适用的采收机械,受采收成本较高和加工困难等因素制约,新疆和兵团长绒棉种植面积从兴盛时期的180万亩下降至目前的不到60万亩。
2023年12月,首台“兵团造”长绒棉采棉机研制成功。首次大规模采收,其采净率超过95%,籽棉含杂率低于6%。这台由十二师新疆润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采一号”长绒棉采棉机,整机国产化率达98%,拥有专利超过70项,核心部件完全国产化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塔里木大学棉花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新川激动地表示,长绒棉采棉机技术成熟适用,可批量生产并大面积应用,破解了制约长绒棉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为大面积种植长绒棉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期,主要生产采棉机、棉花播种机等棉花全产业链农用机械的阿拉尔钵施然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三行打包采棉机在智能化方面实现新突破,将为兵团棉花丰产丰收、质量稳步提升夯实基础。
10年来,兵团持之以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力保障高质量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将“硬核”农机装备应用推广到农业生产各环节,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新成效。
眼下,三师图木舒克市各植棉团场棉花播种进入尾声。四十四团二十连一片棉田里,播种机所到之处,平整土地、播种、覆膜、铺设滴灌带等工作同步进行,播种作业高效进行。
应用“干播湿出”技术,每亩地可节省成本60多元,这让二十连职工侯跃文十分高兴。“两年前,为了确保棉花顺利出苗,不仅要冬灌还要春灌,大水漫灌费水费钱。这几年改用‘干播湿出’技术,省水省力省钱的同时,棉花产量还提升了。”侯跃文说。
以水定地,是兵团农业发展特点。兵团大部分团场位于沙漠边缘和边境一线,水资源匮乏。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兵团人不懈探索实践,从喷灌、涌泉灌、自压微水头软管灌到膜下滴灌,走出了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节水之路。
10年来,兵团人对节水农业技术的探索孜孜不倦。2012年,兵团开始探索让“干播湿出”技术“落户”南疆,一师阿拉尔市率先在三团进行“干播湿出”技术实验;2020年,“干播湿出”技术在三师五十一团3000亩棉田应用成功;2021年,三师图木舒克市采用“干播湿出”技术的棉田达到7.2万亩;2022年以来,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在北疆垦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南疆地区推广面积达140.2万亩,总节水量超过1.5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的储水量。
过去10年,兵团企业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业节水”)在农业节水领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具备年产600万亩高效节水器材和项目服务保障能力,滴灌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亿亩,并在中亚、南亚、非洲等17个国家推广应用…。
“农田浇水,打开‘天业节水’APP,3秒钟就能启动田间物联网电动阀门,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方式,省时又省力。”八师一四八团十二连职工刘代辉说。
10年来,天业节水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为己任,使“贵族农业”的节水技术平民化,让中国农民用得起、用得好,为农业节水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不仅如此,天业节水还在2021年启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高效排盐暗管产品研发、产业化及示范”项目,采取“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方式,对暗管排盐工程运行关键技术等进行系统研究,借助开发出的高效排盐暗管产品,结合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沼液等技术,进行试验示范。该项目经过两年推进,示范基地种植的棉花平均亩产由2021年的230公斤提高到2023年的497.9公斤。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10年来,兵团粮食生产、现代农机装备、节水农业取得了新成就,连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职工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形成了产业升级、连队美丽、职工富足的新格局。展望未来,兵团各族职工群众必将始终牢记习殷殷嘱托,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0年来,兵团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强使命担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用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兵团力量。
当前,兵团粮食生产能力在全国已居高位,这得益于兵团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产增产;得益于兵团农业生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具有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有利于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
我们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找准抓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始终立足自身抓好粮食生产,补齐粮食生产中存在的短板,让“中国饭碗”盛上更多“兵团粮”。
要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毫不动摇压实各级各部门保护耕地的责任,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把持续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硬指标,抓好现代种业、先进农机装备、高标准农田建设,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创新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要通过建立完善稳粮增收激励机制,让职工有钱赚、有奔头。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一个接一个丰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