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早晨,施友明夫妇推开房门,“鸟语花香”扑面而来。隔壁邻居沈芳弟比他们起得还早,正兴致勃勃地给楼道里的花草浇水:“你们快看,天竺葵开了,粉色的!”?
站在老施家门口向楼道内望去,有更多惊喜:上百盆各式各样的花草倚靠在窗台栏杆内,将30多米长的楼道妆点成了9户居民家的“花园客厅”。
把时钟倒拨回20多年前,楼道里却是另一番模样:飞虹路1047弄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48号楼的居民以退休的中老年人为主,本属于大家的公共空间被瓜分,堆满杂物、垃圾、自行车和电动车,有些居民还支起绳子晾晒衣被。
“出门到电梯这段路,只能踮着脚、缩着头。”沈芳弟说,那个时候大家有一种心态:楼道是公共的,自己不用,就会被别人占掉。
几天后,窗台上的花开始变多。不到一个月,窗台竟然也成了居民们的“必争之地”,但与楼道内竞争堆物空间不同,窗台只是花草争奇斗艳的“擂台”,一户热心居民甚至一口气拿出30多盆名贵花草,对于楼道“花王”的称号是势在必得。
很快,这股潮流传播到了8楼和9楼,就连楼道末端的后楼梯间也没能“幸免”,被居民改造成了育苗暖房。
窗台因花儿而烂漫,但始终与脏乱差的楼道格格不入。“看个花,还要担心背后晾着的衣服在滴水。”这让所有居民陷入沉思。三个楼层的楼组长和党员碰头表了态,先从自家门前清起。
施友明家门口最靠近电梯,“扼”住整条通道的咽喉。“其他8户人家都看着第一家,我们动了,别人才动。”施友明回忆说,自家门前清理后不到一周,整层楼道就空了出来。搬空的过程中,年富力强的居民还帮着岁数大的邻居清理,把堆放的杂物变卖掉。
来来往往,曾经为方寸之地“红过脸”的邻里握手言和,成了经常交流花草养护心得的好朋友,甚至成了有事出门可以托付钥匙和老人孩子的坚强依靠。
于是,一人提议,千呼百应。有些人家拿出了油漆桶和刷子,有些人家出人力,撸起袖子当起了油漆工。
居民曾经离不开的垃圾管道井,去年也在大家的努力下被封堵,原本井盖外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空间,现在放置了花架,成了居民赏花的“聊天角”。
居民在养成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习惯的同时,还将部分厨余果皮制作成毫无异味的液肥,浇灌窗台上的花草。
如今,飞虹路1047弄的邻里关系变得愈加和谐。“我们都戏称自己是‘花痴’。”家住7楼的龚丽珠和8楼的沈芳弟经常结伴去花鸟市场挑选好的花苗,看到其他小区有好看的花,她们还会主动去要一些枝叶拿回来扦插。
“窗台早就满了,暖房里长得好看的花草都等得不耐烦啦!”龚丽珠笑着说,有如此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这样的晚年生活,自己很幸福。
延安中路929号大楼,用268盆比格海棠妆点了6层近200米的窗台“风景线”,配上砖红色的外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花篮平时由窗内的职工们照顾,定期浇水施肥成了他们乐在其中的“工作”。
在顶楼,还有一处屋顶花园,楼里的人们带来了石斛、铁树、葡萄藤和月季花,空闲时,大家相聚花园,浇水松土,交流养花心得。
“上海世博会的时候,窗台上放的是矮牵牛,现在换成了比格海棠。”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综合科科长董伟璧坦言,矮牵牛虽然漂亮,但花开不过一个多月,夏季高温甚至一个月都撑不过。一些职工建议挑选一些兼具观赏效果和“待机时间”长的花朵,比格海棠和西洋菊便取代矮牵牛上岗。
考虑到今年延安高架路沿线花箱主打红粉两色的月季花,大楼外的比格海棠和西洋菊选色也基本与其一致,遥相呼应。
时间久了,大楼的“窗台自治”还有了名气。附近的四明村、模范村、嘉里中心都专门来取经,和延安中路929号大楼等连成了一道别致的窗台阳台风景线。
“可以明显感到,园艺消费与城市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是挂钩的。”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以窗台阳台彩化为抓手,进一步激活花文化的基层治理功能。
一批街道和社区已率先开展“小而美”的窗台阳台彩化试点,以窗台阳台的局部细节,缔造城市的整体卓越。
目前,上海已初步拟定了第一批窗台阳台绿化推荐植物名录,包括一两年生、多年生花卉、球根宿根花卉、多肉类植物以及观赏蔬菜水果等60多种植物,基本涵盖了市民日常养花的植物品种,以花为媒,促进社区和谐共治,让城市绿化更加丰富多彩,让广大市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