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疆代表团举行的开放团组会议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会议上午10时开始,1小时前媒体区就已座无虚席,晚来的记者只能站在过道。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媒体提问时间内,多位代表回答了新疆采棉、新疆财政收入用到了哪里等热点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尔自治区轮台县铁热克巴扎乡萨依买里村党支部书记艾克热木·买买提明说,“棉花是我们县的主要农作物,去年我们村种植了7600多亩棉花。”!
艾克热木·买买提明介绍,他们村主要是盐碱地,比较适合种植棉花。“我们现在春季播种、夏季打药、秋季采摘,已完全是机械化了。科技发展让我们种地越来越便利。”他表示,已经实现了无人机播种、打药,秋季采摘家家户户都用采棉机,只有一些比较分散和边角地块由人工采摘。
为啥棉花采摘用采棉机?他在现场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人工采摘一公斤两块钱,一亩地产300公斤棉花需要600块钱;如果用采棉机,一亩地采摘费150块钱。”并且采摘完后还负责打包好、装车,送到村民指定位置。“雪白的棉花是我们的金子,我们种棉花买车、买房,过上了好生活。请问,这还需要强迫吗?”。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金之镇表示,众所周知,新疆的棉花因其纤维长度高而享誉世界,也是世界高端纺织产业的首选原料。
长期以来,棉花就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2023年,新疆的棉花产量达到了511.2万吨,占到全国产量的90%以上,这也是连续5年新疆棉花的总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新疆棉花的面积、单产、总量、调出量,连续29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棉花既是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新疆各族棉农致富的富民产业。
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在产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2023年新疆投入了近7000台采棉机参与棉花的采收,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达到了85%以上。同时机械化的播种、落叶、田间管理加采收,结合高效节水的膜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技术、干播湿出技术,大幅地提升了新疆棉花产业的效率和效益,也大大地解放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劳动力,广大棉农从中也分享到了很好的收益。
千亿级的棉花种植业还带动了下游的农产品深加工、农机制造,特别是纺织产业的发展。“我举个例子,在新疆的库尔勒市,我们就打造了炼化纺一体的全产业链。随着棉花纺织业的布局,结合化工产品、制衣产业,为新疆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补充道:中国专门制定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已经在中国各个行业广泛地适用。新疆的棉花从种植、采收、扎花,最后到纺织、纺纱,全过程都是工厂企业与员工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进行签署,不仅保障了员工合理的收入,也给予社会保障的各项安排。
全国人大代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党委副书记、团长地力下提·帕尔哈提说,在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
地力下提·帕尔哈提说,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事保护、传承和研究发展新疆尔木卡姆艺术。近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出台了《新疆尔自治区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新疆尔自治区尔木卡姆保护规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国家层面每年都会给每人2万元的传承人员补助经费,并不断地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从政府层面为像木卡姆艺术等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据介绍,新疆各地每年都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这类活动属于常态,每年在节庆及民俗需要的时候都会进行。每逢艺术节展演的时候,木卡姆都会作为一个重点展示的活动,包括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阿肯弹唱、尔族麦西热甫等活动都在持续开展。
此外,政府层面也在逐步推动和放大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去年,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赴印尼开展了巡回演出。去年,地力下提·帕尔哈提带团去印度尼西亚待了一个月,去了9个城市,演出了11场,还陆续去日本、韩国等国。前一段时间,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艺术家们才从卡塔尔和阿联酋回来。他说,“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演出市场现在整个在往‘走出去’的战略推进,势态良好。”。
地力下提·帕尔哈提表示,新疆三大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都有传承,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还有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三部史诗巨著都被政府出版机构正式出版。艾提尕尔寺等一批代表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著名建筑,得到了妥善维修和保护。同时,各民族语言文字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新疆广播电视台每天用汉语、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5种语言播出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新疆日报和地州的一些报纸也都会用多种语言文字出版。另外,在新疆的街头,随处可见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共同标注的交通标识、商铺招牌等。
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截至目前,新疆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280项。迄今为止,新疆已连续举办10届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今年春晚,500多名传承人和专业演员同台在喀什分会场上亮相,获得了疆内外包括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效果非常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花园里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去年新疆将财政支出的77%投向民生,这些钱用到了哪里?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尔自治区财政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郑军介绍,2023年新疆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增长15.3%,增幅位居全国第五。支出也首次突破了6000亿元大关。去年支出6049.6亿元,增长5.9%,占全区财政支出的77.4%。
其中,教育支出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043.4亿元,增长6.8%,成为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
他介绍,财政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办成了一批老百姓可以真切感受到实惠的民生实事。最基本的民生是就业,过去一年中,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拿出了24亿元支持企业轮岗或个人创业就业,完成25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拿出198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标准,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去年筹措了100亿元支持粮食种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粮食产能。去年新增的粮食种植面积和新增的粮食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安排资金325亿元,同步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安排100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引进新疆急缺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去年引进了9600多人。筹集20亿元支持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一批科研平台,攻克一批技术问题。拿出427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乌—昌—石”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点项目实施,较2022年增加约83.9亿元。
在着力兜底民生底线万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安排资金91亿元,将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10%和15%,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他表示,今年将继续坚持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尽全力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