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盛夏时节,位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光辉村种植的16多公顷百合盛开争艳,绽放的百合花,花瓣外卷,色泽鲜红,在夏日的葱翠中格外鲜亮,成为光辉村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一道风景线。
光辉村地处官亭镇以西15公里的干旱山区,是民和县的一个贫困村,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下,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全村182.4公顷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山旱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遇上旱年,连籽种都收不回。按照当地村民的话说,辛辛苦苦种一年庄家的收入还没有外出几个月的打工收入多。以至于一部分土地开始撂荒。
当然,随着全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让村里100余公顷耕地覆膜重伤了全膜玉米,打破了多年来“看着老天脸色种田”的被动局面。
为进一步挖掘增效潜力,作为员的光辉村村民张海山从2015年开始试种了2公顷百合,并获得了成功,这让他看到了村里发展百合种植的“钱景”潜力,并牵头成立了民和县光聚辉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官亭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下,先后得到80万元的少数民族扶持发展资金项目、125万元的百合产业链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10万元的工商联奖励性补助资金的支持,通过流转村里土地,逐渐扩大种植规模,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的百合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光辉村7户贫困参与百合种植,增加经济收入。2019年,张海山被评为“青海省优秀”,该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今年,合作社百合种植规模达到16.67公顷,第三年可以采挖出售,也就是2022年采挖上市。张海山介绍,预计届时亩均百合鲜球茎产量能达到1000公斤以上,按照20元/公斤的估算,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
种植百合的归宿点就是增收增效,如果百合球茎仅有产量而销路问题不解决,产量就变不成经济效益。为此,合作社已建成了一座100吨库容的保鲜库,注册了产品商标,并开始探寻订单销售、电商销售渠道。张海山说,7月16日,民和县电商服务中心也派来工作人员实地调研了解情况。毫无疑问,这也意味着光辉村的百合产业得到了电商服务行业的关注,也传递出一种合作社种、电商销的积极信号。
百合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让重新盘活了干旱山区的贫瘠土地,村民们不付出一丝劳动便能难道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费,而一些留守在家的妇女又通过家门口的百合种植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光辉村村民吴梅梅今年已经65岁了,像她这样的花甲老人,因为年龄原因,想外出找份挣钱的活儿干基本没有希望。而发展起来的光辉村百合种植产业,让这位花甲老人在家门口也能挣到七八千元的年收入。
聊起这几年在百合地里种植、除草、掐花、采挖的活儿,吴梅梅老人显得十分开心。她乐呵呵地说,像她们这些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外面打工已经没人要了,现在家门口种百合,家里的活干完就到合作社里来打工,干一天的活儿就有7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开销也有了。吴梅梅老人说,她在这里干了四五年,一年下来能挣到七八千元。据合作社负责人张海山介绍,在这里长期干活的村民,有的一年挣到上万元的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农活。
张海山告诉我们,这几年,合作社每年用工量都在上千人次,每年用于务工群众工资的支出达到20多万元。据了解,在合作社务工的群众大多是光辉村的留守妇女,也有部分是周边临近的村民,而合作社每年20多万元的工资性支出,就是这些务工群众每年2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
结束采访,站在光辉村的山梁上俯瞰脚下这上百亩的百合种植基地,眼下红彤彤的一片。夕阳下,张海山看着那一朵朵开得正艳的百合花,眼神里写满红火的期许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