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行囊奔赴广袤的乡野,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把梦想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带去新思维、落地新理念,成为“农”的传人,这些鲜活的面孔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
徐州市委网信办、徐州市乡村振兴局、徐州广电传媒集团联合推出系列报道《非凡十年话振兴 咱村的新农人》,通过一个个新农人的故事,展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
走进铜山区伊庄镇白塔村的乐耕农业生产基地,一行行蓝莓树长势喜人,蓝莓树上的蓝莓果晶莹饱满,宛若一颗颗精致的蓝宝石,分外诱人。今年48岁的周巧娣,是这个蓝莓农场的负责人。
周巧娣说,这些蓝莓是她耗费5年心血栽培出来的,是市场上很难觅寻到的小浆果。每每说起蓝莓的优点,周巧娣是如数家珍,果实富含丰富的花青素、酚酸、果胶,叶片也富含叶黄素,有助于维护视力持久度。但说起自己创业的经历,周巧娣称自己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新农人。
之前我是在外企,接触的是高精尖仪器行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些做农业的朋友交流,觉得现在人们对于田园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我们觉得做农业大有可为。
说干就干!五年前,辞去高薪工作,周巧娣就在铜山区伊庄镇白塔村承包了40亩地,开始试验种植蓝莓。如何让这原产于欧洲的蓝莓落户,周巧娣和她的团队是费了一番功夫。
最初,要在这土壤上先种植黄豆和一些水果树,是不打药的,再把它们翻到土壤里面去,让它们自然发酵去养土。
土壤PH值达6.5以上才适合种植蓝莓,周巧娣就邀请技术人才上门,通过土壤理化测定、改良土壤,改变本地土壤偏酸状况。就这样养土养了三年,之前的积蓄也几近消耗殆尽。有朋友劝她:人到中年,稳当点,就别折腾了。不过,周巧娣坚信泥土中孕育着希望。在不懈地试验、耕耘下,蓝莓园渐渐有了起色。
人工种植、科学养护。蓝莓园通过引种栽培实验,实现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最终达到生态无公害产品标准。目前,果园共种植蓝莓树8800多棵,年产蓝莓4万多斤。
目前,这里的产品已销往8省20多个城市,实现亩均收入3万元,同时也带动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让小小蓝莓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果”。深耕于农业种植、产品开发,对于周巧娣来说,“新农人”赋予了她更多的责任,让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我觉得农民应该是一种职业,不应该是一种身份,我想要把我的经验积累和种植技术传播,这样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能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 咱村的新农人 李林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 咱村的新农人 线上直播火,线后“斜杠”青年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