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经安全性评估,现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就此,有着几千年药物历史,在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的麦冬,实现了药食同源(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微香质润、清和平缓,可煲汤、熬粥、代茶饮的麦冬,将作为食品,随时走进人们的餐桌。
四川省三台县作为“中国麦冬之乡”,是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交易集散地、科研和精深加工聚集地,常年出产涪城麦冬1.5万吨以上,占全国麦冬总产量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80%。
种植麦冬的历史,伴随着中国中医药的历史。麦冬是全国42个大宗中药材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四川三台在6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麦冬,麦冬种养循环园区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涪城麦冬”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获得了欧盟互认牌照。三台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渝遂绵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重要节点和川西北交通枢纽。县域内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6-17℃,最高38℃,最低-10℃,无霜期283天、地势浅丘、土壤肥沃、物种丰富。涪城麦冬产区地处涪江沿岸,土壤为涪江冲击沙质土,土地品质好,耕地质量80%达到省标准农田三级以上。产区属涪江自流灌溉区域,灌溉水源充足,灌溉率达到100%。土壤监测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上,水源质量监测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以上标准。
麦冬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四川省三台县的田边地角、山沟河渠,随时都能够采挖到野生的麦冬。伴随着人们对麦冬的需求,缺少规模的纯野生确实供不应求。对此,三台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三台县麦冬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中国·三台涪城麦冬大健康产业总体规划》,明确“一带(十万亩麦冬标准化种植带)一园(麦冬大健康产业园,涵盖百亿元麦冬食品加工园、百亿元麦冬中医药示范园、千亩中国麦冬科研示范园等)一镇(农文林旅康深度融合的麦冬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按年度制定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加强对麦冬生产、加工、转化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建立县级财政专项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促进麦冬的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发展。
麦冬生产标准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涪城麦冬》系列地方标准,建立健全麦冬质量标准体系,引导麦冬种植经营企业和个人对标生产、按标经销。现已建成麦冬绿色加工中心15个,新建种植溯源基站15个,成功打造麦冬数字化管理溯源云平台,麦冬质量全程溯源面积达2.2万余亩。推行“田间、加工、入市、外调”四步检测机制,建立麦冬质量“红黑名单”,并对合格品提供“涪城麦冬”证明商标,实行统一包装和定点物流,全面保障麦冬产品质量安全。
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省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成中国麦冬科研示范园、麦冬科技孵化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配套2000亩麦冬精细栽培试验田,积极培育川麦冬新品种。与中药饮片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等研究开发中心深度合作,开展麦冬药食同源科研和精深加工实验,引进培育太极集团、四川领旗食品、四川代代为本等一批食品医药企业,建立麦冬食品医药产业园,成功开发麦冬含片、麦冬糕点、麦冬饮料等20余个麦冬须根食品陆续投产上市。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正在研发并试制麦冬果脯、麦冬饮品等10余种麦冬块根食品。
建成麦冬博物馆、麦冬文化创意园、科普示范园和麦冬康养中心,举办龙抬头麦冬文化节、麦冬系列药膳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活动50余场次,制定出台麦冬交易市场监管及市场准出制度,成功引进四川天府商品交易所,建成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平台和结算中心,与四川代代为本、中兴药业、领旗食品等2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网络直销活动,签订长期协议推广麦冬产品。充分利用“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欧盟互认牌照等独特优势,争创“涪城麦冬”著名、驰名品牌和企业产品名优品牌。目前,“涪城麦冬”品牌价值达20亿元以上,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四川省三台县的麦冬,即将进入人们的餐桌。作为药物,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入肺、胃、心经,具有清肺润燥,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虚肺燥的咳嗽,胃阴虚导致的口渴便秘,心阴虚导致的心烦失眠等症。作为食品和食疗,麦冬微香质润、清和平缓,可用于缓解咽干咳嗽、唇舌干燥,有增强正气、加强抗邪之功。伴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麦冬“药食同源”的发布,四川三台的麦冬,无论是药用价值还是食品价值,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麦冬进入人们的餐桌,已经指日可待。(文/王开斌图/王橙)...